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汤公与莎翁 何时能平起平坐?(张光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6日14:20 来源:内蒙古日报 张光茫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东西方的戏剧大师,都在公元1616年离世。今年适逢二人逝世400周年,联合国在全世界发起了纪念两位先人的活动。现在,读到张溦编著的《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走进了朋友圈》一书,对中西戏剧文化的艺术差异感想颇多。

  400多年前,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大剧作家,也是东西方戏剧艺术的代表人物。一个在江西临川的家塾里读书,一个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成长,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近代以来,两人多次跨时空“握手”:上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在其《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最早将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素不相识,但在400年后,他们或许可以在天堂邂逅,互相欣赏对方留给人类的文化瑰宝。

  莎士比亚是“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的宙斯”,其流传下来的作品,光剧作就有37部,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400多年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长盛不衰。与莎士比亚相比,汤显祖或许不是一个“多产”作家,他只有4部传世的剧作,即“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是人类历史上天才的戏剧家、诗人和语言大师。汤显祖吸屈骚六朝之华丽辞藻,纳唐宋八大家之丰沛语韵,创造了玑珠婉转、丰华美瞻的诗句文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这样的名句名段,经林黛玉的沉吟,经梅兰芳的传唱,早已家喻户晓,流传千古而不绝。而莎士比亚也以其语韵的优美、语汇的丰厚,让世人惊叹不已。一般受过教育的人只能熟练掌握4000个词汇,而莎士比亚却在戏剧里自如地运用了15000个词汇,以致他的语汇构成了英语语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名言汇编书籍所摘抄的莎翁文句,也远远超出其他作家和典籍。

  汤显祖的才华不比莎士比亚差,为什么汤显祖活了66岁传世戏剧仅有那么几部,而莎士比亚活了52岁却写出了37部戏剧?这是因为,汤显祖一生,从14岁补县诸生,到21岁中举,34岁中进士,科举应试几乎花掉了他20年的光阴,再从南京任太常寺博士,到遂昌县任知县,官场生活15年。而且,在汤显祖心目中,“戏剧,末技也”,只是继诗、词、古文之后的“消闲活动”罢了。莎士比亚就不同了,他写剧本是谋生之饭碗,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因此,他的“多产”也就是很自然的事儿了。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时至今日仍有很大魅力,尤其是《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剧作一直长盛不衰,甚至拍成电影等,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而汤显祖的戏剧热度远不及莎翁,甚至一些国人也是只知远在大洋彼岸的莎翁而不知汤显祖其人。

  400年后,我们让两位东西方戏剧大师邂逅,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脉络,甚至显露了我们的文化焦虑:为什么中国人知道莎士比亚比知道汤显祖要多?为什么读莎剧容易,读汤显祖剧本难?为什么演出莎剧容易,演出汤剧困难?当然,这可能与二者各自的特点有很大关系:莎剧主体是念白、题材市民化,易于改编传播;汤剧则多诗及词牌、不易改编。但,还有更多的问题,如我们自己文化与艺术处境的问题,有待做进一步的思考。期待有一天,“汤学”可以与“莎学”平起平坐。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走进了朋友圈》

  作者 张溦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