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需要沐浴生活之雨——民盟青年作家李骏虎(刘翔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6日12:38 来源:半月谈网 刘翔霄

  不仅多产,而且多奖——屡摘多项文学大奖的青年作家李骏虎,正为越来越多读者关注。是什么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作道路上激发他一往直前的动力何在?高频创作背后他又有哪些思考?

  “写作如同草木生长,

  要到群众和生活中去汲取营养”

  “我是得益于那段挂职体验生活经历。”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骏虎说。

  正是这段经历,仿佛一个不期而遇的“雨季”,让一株文学田野里的“树苗”饱饱地蓄足水,开始茁壮地生长。

  2005年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刚过而立之年的李骏虎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县挂职。此后,故土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厚土”。

  回到故乡的李骏虎初任县长助理,他跳出书斋投入火热的基层生活,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后来又担任副县长一职,包村子、跑项目,处理上访事件,和各种身份、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这一干就是4年。这4年中,他忘记了写作,也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作家。

  挂职刚一结束,李骏虎就被派到鲁迅文学院学习。

  李骏虎说:“鲁院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作的环境,我可以把挂职得到的素材、产生的想法,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好好沉淀。”

  在鲁院,他相继创作出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五福临门》,长篇小说《母系氏家》等,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赵树理文学奖。

  “挂职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有一段时间我曾热衷于主义、手法的探索,但现在我回到了现实主义道路,觉得现实主义最伟大。它帮助我对这个时代大众的精神状态和价值取向加以把握,尤其对乡村的风俗沿革、生存状况和农民的精神诉求深入了解。”

  “文学巨擘的笔力和思想虽无法企及,

  但可借鉴其创作态度和方法”

  在完成以挂职经历为蓝本的长篇小说《浮云》后,李骏虎决定再次深入生活,选取一个历史阶段来书写时代。

  他选取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通过东征山西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那段历史。这段历史在文学上鲜有表现,史料也不充分。李骏虎用了3年时间,来到当年东征的渡口和黄河两岸采访,考察地形、搜集资料、咨询专家、访问当事人,沿着当年红军东征的路线进行细致考察,得到沿线干部群众的热心帮助。

  起初,他只是想寻找并廓清一段历史,来锻炼自己作为作家的历史眼光。然而,新作的问世,恰似“雨季”后的又一段成长。

  在山西永和县,红军东征期间毛泽东率中路军曾在永和转战13天,并在此作出回师西渡的重大历史决定,由永和县于家咀渡口西渡回陕。李骏虎来到这里,县里的宣传部长、文联主席、文化局长、东征纪念馆馆长、导游员等人和他一起,沿着当年毛泽东进出永和的路线跑了好几天。当时正值春雨连绵,有些山路湿滑,车辆不能通行,他们互相搀扶着徒步上山下沟。

  他们走一路讨论一路,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有时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就在这样的氛围里,他把当年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居环境,老百姓养什么牲口,地上长什么草,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回太原后,永和县有新的发现也会第一时间给他发来。历时3年,终于打通史料、理清脉络。

  此后,李骏虎用8个月时间,一气呵成一部30余万言的长篇小说《中国战场之共赴国难》,这是我国文学作品对这一史实的首次完整呈现,发表之初即获《芳草》女评委奖。小说捕捉到这样的细节:“毕业于黄埔一期的陈赓,那就是个‘活宝’,他敢在毛泽东对全军指挥员大会上讲话时,跳上主席台去端起毛的茶缸来喝水,惹得大家笑,毛泽东也笑”,让人感到温暖而真实。

  “我没有去创造人物,大大小小一百多个人物都实有其人,我做的工作是用文学的手段去塑造他们,使他们重新生动鲜活起来。而这些工作,也为将来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了翔实的历史细节。”李骏虎说。

  事实上,早在此书创作之初,李骏虎就对《战争与和平》和作者托尔斯泰传记做过研读。托尔斯泰能够写出这部巨著,正是基于他长期深入地对俄国卫国战争当事人采访和进行史料研究,而他对战争场面无与伦比的描写,也是因为他亲身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

  李骏虎说:“我们无法企及这位世界文学巨擘的笔力和思想,但他的创作态度和方法是可以借鉴的。”

  “从生活中形成观察力和分析力,

  而非杜撰故事”

  距离挂职十年之久,李骏虎再度完成表现中国乡村文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衰落的长篇小说《众生之路》。

  “里面的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乡亲,里面的事件都是这些年来正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发生的,我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十年来,挂职的经历不停地带给他新鲜的气息。“当年我到基层之前,就觉得写不出东西来了,一个素材反复用,因为生活枯竭了。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人,能有多少生活?挂职回来之后,觉得有写不完的东西。”他说。

  李骏虎直言,扎根群众和生活,对创作取材和格局而言可谓“撼及根本”——不仅是创作上的不断转型和成熟,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和时代不断引发的思考。

  “古人早已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一己体验无法反映整个时代,需要把视角放得更宽、更远些。创作者需要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各种不同行业人群中去,而不是仅仅从艺术角度下判断。”李骏虎说,多年前,被称作山西文坛“五战友”之一的马烽老师曾用铅笔写就纸条,叮嘱他学会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纸条他珍藏至今,如今体会更深。

  “深入生活”是山西几代作家的优良传统,从“山药蛋派”五老到新世纪以来的中青年作家,很多人都在山西省作协帮助下有过挂职体验生活的经历。他们一直笃信和践行着“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为了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和大众生活的作品,大多挂职到县乡,蹲点到农村,和农民一起吃住,一起劳动。

  2012年的全国青创会上,李骏虎做了《生活远比想象更精彩》的大会发言。他引用左拉的话:“从来没有人把想象派安在巴尔扎克和司汤达的头上。人们总是谈论他们强大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他们伟大,因为他们描绘了他们的时代,而不是因为他们杜撰了一些故事。”

  “巴尔扎克在小说中若要写到某种场景,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去做实地考察,有时不惜长途旅行,去看一看他要描绘的某条街道或者某所房子。”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更应该有这样的情怀。”李骏虎说。

  人物简介:

  李骏虎,男,汉族,1975年10月生,民盟盟员,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著名青年专业作家,十一届山西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先后获得山西新世纪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前面就是麦季》,长篇小说《奋斗期的爱情》、《婚姻之痒》、《母系氏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主题采风活动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 人民文学
  • <诗刊
  • 民族文学
  • 中国作家
  • 小说选刊
  • 长篇小说选刊
  • 作家文摘报
  • 中国校园文学
  • 作家出版社
  • 作家通讯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网络工作室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