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电视剧的“季节”哪儿去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2日14:51 来源:检查日报 张桂辉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近些年我国已成为电视剧生产大国。可是,在“骄人业绩”的背后,却是此消彼长、连绵不绝的“观众吐槽”。著名导演郑晓龙先生在上海电视节论坛上炮轰我国“电视高产”现象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年拍出17703集电视剧,是美国的四倍之多,如此“高产”的电视剧,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浪费精力和财力,浪费资源和题材。在他看来,还有一个不小的浪费,即,浪费了观众的时间与感情。

  君不见,时下很多电视剧,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是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而是瞎编乱造,在注水、拉长上动脑筋。现如今,随便一部电视剧,动辄三五十集。为了拍得长些再长些,除了闭门造车,还有一个自以为高明的共性手法:无病呻吟、小题大做。我的老家有句民谚,叫做“三个田螺一碗汤”。现在倒好,不少电视剧是“一个田螺九碗汤”。不要说成年人,就连孩子们都有点反感了。

  除此之外,我国的电视剧制作还有一个共病——只有情节,没有季节。为了省成本、赶时间,一部剧情跨度十几年、几十年的连续剧,只用两三个月时间就搞定了。结果是,其中所有故事,要么都发生在冬季,要么都出现在夏天。此类电视剧,俯拾皆是。今年二三月间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46集连续剧《传奇大掌柜》,讲述的是一位北平老字号饭店掌门人的传奇创业史。该剧演员阵容不可谓不大,有人夸张说,几乎动员了全中国最会演戏的“老少爷们”,演员的表现也大多可圈可点。只可惜,该剧时间跨度从1930年到北平解放,在长达20年的时间跨度中,不见一个夏季的场景,演员自始至终,都穿着冬服拍戏。

  与之相反,有的电视剧,只有夏天,没有冬天。央视2014年播出的37集电视连续剧《我在北京挺好的》,展现的是几个城乡青年男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十多年风雨人生、创业打拼的历程。应当说,勤劳善良的女一号谈小爱,任性不羁的男二号徐晓辉等,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可是,该剧最大且最直观的“硬伤”是:冬天不知何处去。全剧所有画面上出现的人物,不管男女老少,都是衬衣、T恤之类夏装,最多只是加件外套而已,主要角色更是一件衬衣“穿到底”。尤其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男二号徐晓辉,在监狱里关押了10年之后,还穿着入狱时的那套黑西装出狱。这样拍摄制作,虽然赢得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却多少有点忽悠观众的意味。

  我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遗憾的是,一些电视剧组自以为是,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或刻意注水拉长,或随意添枝加叶,以致观众对国产电视剧的厌烦情绪有增无减。其背后,还是制作者脑子里“为谁而拍,对谁负责”问题没有搞清楚。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剧也不例外。“季节没了”,丢掉的绝不只是季节,而是对观众负责的理念、敬畏观众的创作意识。因为缺乏这种观念,因为缺少这种意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犯有这样那样的知识性、常识性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电视剧主创人员只有始终保持谦虚严谨、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不偷工减料,不求快贪长,在细节上反复推敲,在情节上精心打磨,才有望创作出观众认可且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