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和谐,民族的文化传统(孙建军)

——写在《千年中国话和谐》出版之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1日14:08 来源:吉林日报 孙建军

  作者简介

  孙建军,编审,吉林文史出版社社长。

  有专著《三家村沉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郑和下西洋》《共产党员人生讲堂》等,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图书有《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大辞典》《中国共产党建设大辞典》《中国共产党建设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实录》《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全书》《长征史记》《共产党员人生讲堂》等。

  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四个一批”人才。

  “和合文化”,即当代通称的和谐文化,是推动中华文明千年传承不断的内在文化动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社会不断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悠久、最辉煌的文明,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中从未中断的文明国家。而以儒家为代表汇聚各家文化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成就了这一人类奇迹,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创新精神的作用,其核心就是“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考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在“和合文化”的熏染、引领下,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倡忠勇、敬勤廉、尚和合、求大同、尊礼仪、重孝道”,塑造了中华民族崇贤尚德,追求和谐的民族品格。“和合文化”含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支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引导着中华民族的行为。追求和谐的和合价值观,已成为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文化传统与道德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始终不放弃的理想与信念,成为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行为自觉与价值尺度。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精华,“和合文化”的本质就是追求和睦、追求和谐,“和合文化”讲求“贵和持中”,内涵丰富,构成了丰富的“和合”思想文化体系。一是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二是仁者爱人的道德观;三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四是己欲立而立人的人生观;五是贵和持中的心灵观;六是天下大同的社会观;七是己欲达而达人的发展观;八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九是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十是尊老爱幼的孝道观;十一是倡导智勇的进取观;十二是敬重清白做人、戒奢尚廉的廉洁观。

  和合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祖先对社会、对人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

  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思想的根、文化源头,从语言这个根来考察,“和合文化”是它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成长壮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秉持的理念。“和合文化”十分浓厚,这从汉语中的精髓——成语看便一目了然,以“和”字打头,包含和谐内容的成语,不胜枚举。

  “和合文化”的主体目标是和谐、和睦、和平。自和合观念产生以来,和谐、和睦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推崇,一直为中华民族所向往。和合理念成为上至最高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基本理念。中国数千年来倡导的和谐思想与和谐努力,是成就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存续不断的文化原动力。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把“和”与“睦”、“谐”联系在一起。孔子说:“和,谐也。”南朝梁代的周兴嗣就在他的《千字文》中写道:“上和下睦。”这里的“上、下”,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对上、对下”要“和”与“睦”,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方方面面都要讲究“和”与“睦”。“和”与“睦”与“谐”是相辅相成的。要和就要待人“睦”与“谐”,有了“睦”与“谐”,才有“和”。

  “和合文化”中的各种观念,是中华民族处理各种关系的优选原则。当儒家思想成为主导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后,作为其思想精髓的“和合文化”观念,也上升到了主导全局的思想观念。

  从“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地利人和、民和年丰、上和下睦、内峻外和、民和年稔、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为贵、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和风细雨、和蔼近人、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气致祥、时和年丰、言和意顺、政清人和、政通人和等许许多多具有和谐精神的俗语或成语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语言蕴含了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道德文化,中国社会是礼治社会。“和合”的观念作为道德和礼治的一部分被付诸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是和谐。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推陈出新。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观点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和合”观念强调天人谐调,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施仁爱、行中庸,和谐相处。在各民族国家间关系上,善解能容。在各种文明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上,以道、义为准绳,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合”观念,有利于处理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和而不同”是“和合文化”的方法论,是实现和谐和睦相处需要持有的对立统一基本观念和方法。“和而不同”不仅是多元互补,而且是在多元碰撞的过程中实现互补的优选原则。同时,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

  “和而不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它揭示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从社会伦理角度看,它揭示了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一般准则。“和而不同”,这里的“和”指的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平衡或统一;“同”与“和”对举时,指事物的绝对一致、等同。“和而不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虽不同但能和谐相处。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为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共同发展的状态。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主张要有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这就像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和而不同”,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谐调的精神。推而论之,“和而不同”作为一项原则性共识,成为广泛包容多元文化优化决策概念的必要前提。

  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

  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中华文明行走在人类文明前列千余年的历史事实,基于中华文化保持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曾中断的人类奇迹。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毛泽东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针对文艺和学术研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提出了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领导与民主党派监督的矛盾,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一个这样的社会,“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此后,在社会生活领域开展了“五好”家庭,“五讲四美三热爱”建设活动,制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准则。开展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等,提倡国民要遵守的“八荣八耻”。

  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充分理解分析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目标是要达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的提出与实施,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和谐愿望化作了实实在在将要触及的目标,中华民族对于和谐社会的美好夙愿,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向全世界人民提出了在和平共处、共建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建设和平事业的决心。 (本文发表时有删减)

  专家推荐:

  ★这是一部笔端流淌着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暖,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的著作。整部著作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中华民族的和谐思想、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和谐情感、中华民族的和谐向往、中华民族的和谐追求。

  ★书中记述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们以“和合文化”为指导,以人的和谐、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祥和、民族的融合团结、天下的安定为前提,努力追求,以求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

  ★这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解读中国“和合文化”,发掘中华民族“和合”观念、“和合”思想、“和合”精神的力作。

  ★构想建设人类的美好社会蓝图,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不懈追求,也是人类的美好夙愿。这恰恰是这部著作的主旨和真知灼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