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读书日说“书”(钟小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0日12:37 来源:山西日报 钟小骏

  汉语中对节庆的“节”与纪念日之“日”区分得不十分明显,我们喜欢把它们笼统地称为“节日”,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字之间是可以互换的,比方说“佛诞节”,有的时候就被称为“佛诞日”;或者“浴佛节”,称呼“浴佛日”也无不可。而在英语中这两个字之间是有比较大的区分的:节,festival,是指那种比较正式,甚至比较盛大、隆重的庆祝时间,大部分用在音乐节,或者戏剧、舞蹈节之类上,也会用在比较古老的传统节日上,比方说中国的春节;日,day,从这个词义本身就决定了他是一个时间只持续一天的庆祝方式,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个字不庄重,我们比较熟悉的圣诞节或者复活节都用的是这个字。当然,从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名字就能看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贯秉持着用词偏美好的习惯,所以在称呼这些日子的时候,通常都是用更加“大”一些的“节”字。话说回来,valentine’s day翻译成“情人节”,明显比翻译成“情人日”要好很多。

  然后来说说世界读书日。从名字上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来自国外的节日,就像儿童节、妇女节、劳动节一样,因为它们没有“气息”——咱们国家长久以来就是一个稳定的农业国,所以几乎社会的各个角落都会渗透着“天气”这个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因素的“味道”,我们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和“节气”直接相关。而“六一”“三八”“五一”这样不当不正的日子,要是在以往对老农说都是节日,我们的老祖先会不屑地瞥你一眼:瓜娃儿,不够数!是的,你们看出来了,我对这个日子,很有点不以为然。就像六一儿童节,儿童只放半天假,三八妇女节,妇女只放半天假,这些个所谓的节日完全不能给它应该代表的那些人带来什么荣誉和实质上的“实惠”,而“三八”这个神奇的巧合带来的甚至是负面的说笑。

  但是,这个节日设立的初衷,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却实在是再“正确”不过了。从打隋文帝设立科举,底层有了向上的通道开始,读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就已经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ladder。到宋真宗的《劝学》,读书的成本收益理论已经在全社会彻底地扎下根来。其时其人,“倘若有朝一日,赚得泼天的富贵,于家乡买上大大的一块地,再就家中孩儿挑几个天资好的,送去读书”。又有谚语说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读书已经与玄虚之极的鬼神之事并驾齐驱了。而到了近代,科学昌明,对书的实用性的认知还在,但换了一种表述:身体和头脑,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应该是我见过的最装的对“诗和远方”的翻译。总而言之,我之所以对这个节日不感冒,就是从心底里就觉得那些老外透着一股子小家子气——只有缺什么才会号召什么,你们没见过书吧?你们没读过书吧?看你们瞎吵吵那劲头,没见过世面!

  不过,我总是觉得有一点我们的老祖宗做得不好,从秦始皇开始,历朝历代对书的毁坏就没断过。经过秦汉战火,西汉末年刘歆做成藏书总目录《七略》时,发现两百多年只攒到13269卷。不久后的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宗室刘秀起兵对抗,东汉成立后发现这一万多捆竹简被打得支离破碎满地零落,拾捡后凑不成卷。刘秀还都洛阳时还有两千车竹简。东汉两百年再积累,据《封氏闻见记》说到汉明帝时有了六千车,“明帝尤重儒术,尔后撰录三倍于前”。其后是董卓之乱,汉献帝从洛阳移都长安时,准备把六千车书运走。但当时兵荒马乱,竹简太沉不运了,只运写在布上的书,结果引来哄抢,当兵的抢回营房当蚊帐床单用。“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最后只剩了70车。还有毁书无数的“八王之乱”。还有南北朝时期555年,梁元帝萧绎将中国14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所以,在看到这个节日的全名“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时,我又觉得,这些老外,尽管小家子气了点,但事还是做得挺对的。毕竟,像我这种普通人,如果想要成就点什么,也只能指望读书了。书要是都毁了,传承也就断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