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中国创造者而歌——评长篇小说《中国创造》(陈应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8日09:32 来源:光明日报 陈应松

  赵晏彪是《民族文学》的副主编,也是优秀的散文家和报告文学作家。但看到他写的长篇小说还是大吃一惊。诚如批评家白烨所说:“《中国创造》由改革者的动人故事揭示大型国企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所展现的民族梦想、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文化学者、批评家张颐武说:“中国创造的传奇,中国能量的传递,中国梦想的传播。赵晏彪历时五载,凭借对国企改革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潜心创作了这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中国创造’之歌。”这些评论准确地道出了晏彪小说的意旨。

  晏彪凭着他在化工行业十多年的履历,他丰富的生活根底,刻骨铭心的经验,驾驭这部30多万字的作品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但作为同行,我也深知他的艰辛。在后记中晏彪这样说他的写作:“历时五载寒暑,甘苦共尝。在这项浩大的艺术工程中,我的身体、心志、毅力、品格和文学修为,皆于磨砺中得到了提升……写作是出于真心的感动,我热爱,出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创作心理,如同面前有一座山,不攀登不足为快。”这种与自己搏斗、与生活搏斗的心态,看似悲壮,但也乐在其中。

  《中国创造》写国企改革,写国梦牌民族鞋业从濒临倒闭到起死回生,到兼并其他企业的壮大过程,读者看得惊心动魄,作家写得慷慨激昂,气韵贯通。其心无旁骛、快马加鞭、一泻千里的气势,刚劲铿锵的节奏,表现出作家对长篇小说的掌控能力、拿捏能力和开拓能力。《中国创造》其实写的是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的一个缩影。主人公汪海洋是作家刻意书写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一个改革者的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国胶一厂在生死存亡的时刻,转业军人汪海洋临危受命,一身正气,有胆有识,上任后几板斧就让摇摇欲坠的企业稳住了,也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在与旧习惯、旧势力、旧体制作斗争的过程中,汪海洋决不手软,因此得罪了省里的领导。不仅得不到上级的支持,家里的人也认为他是个闯祸者。后来,越来越险恶的斗争,让他卷入了各种“丑闻”之中,自己和亲人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儿子被刺伤,家里被丢炸弹……这些起伏跌宕、惊险万端的故事,就是中国改革历史进程中必然遭遇到的波澜壮阔的命运。也不仅仅是汪海洋的命运,同样是姚丽梅、汪军娃、付大勇、李小娜、吕银勺、汪小丫各色人等的命运。

  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创造》而不是《中国制造》,这显示出作家对自己所写作品的自信和雄心。创造是我们国家的生存之本,因为有中国创造,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文化才能立于世界前沿。作家倾尽全力塑造汪海洋这个人物,倾注了对我们国家和时代涌现的改革英雄的崇敬之情。汪海洋有着宁折不弯、永不言败的韧性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有着熠熠闪光的人格魅力。无论是面对压力,面对危险,从来临危不惧,临危不乱。面对亲情时又柔情似水。比如对自己战友的弟弟吕银勺与家人,对自己的儿子,对自己的战友和同事,包括对家庭困难却以炸药相威胁的孙辉南,都有动人的表现。

  晏彪的这部长篇是从结实的生活中来的,有着对现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把握力量,对现实生活密障的穿透力量。密集的情节和爽快的叙述是要熟悉的生活支撑的。对橡胶产业和制鞋业他做足了功课。创造不是捏造,当下有些小说作家缺失一线生活,捏造成为他们的首选。而有一些作家则沉入生活的深处,去撷取真实感人的写作硬件。工人阶级作为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许久被文学淡忘了。书写工人和工业题材的长篇更是凤毛麟角,而这类小说有品质、有高度、有热力、有追求的更少。从这一点来说,晏彪的这部《中国创造》可谓弥足珍贵,可谓稀有难得。

  应该说,晏彪的写作得益于他充沛的激情和纯正的愿望,当然,也有一个写作者的野心。塑造一个英雄,书写一个时代,就如他后记中所说的:“为中国创造者而讴歌,为中国文坛留下一部抒写中国创造者奋斗历程的工业题材作品,为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程留下一部工业企业改革史……”他的目的应该说达到了。他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充满悲欢离合的改革者形象,让我们对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信念。

  (陈应松,作者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