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黑白两界的人生尊严(尹汉胤)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1日11:06 来源:文学报 尹汉胤

  幽曲黑暗的巷道,阳光普照的大地,构成了黑白两个世界。刘庆邦的长篇小说《黑白男女》,以细腻入微的生活观察、鲜活独特的人物故事、情感充沛的朴实文字,为我们讲述了生活在黑白两界煤矿工人群体命运的故事。小说中的黑界,其实只是故事的背景。一次重大矿难,将138名矿工永远留在了“黑界”。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生活在“白界”的殉难矿工妻子、亲人的故事。

  自1876年中国创办开平煤矿以来的历史,每一次警报响起,便意味着一场生离死别的矿难,这种灾难如同梦魇始终游荡在中国大地。作为一位煤矿作家,刘庆邦酝酿这部长篇小说已有20年时间。这一夙愿缘于他赴河南采访一次重大矿难,当他置身在一个空旷的体育场中,面对着一张张失去亲人充满绝望的脸,空气中回荡着撕心裂肺的哭泣声,整个大地仿佛都在悲痛中颤抖。那场景铭心刻骨地印在了他心里,当时他便决定要写一部反映矿难家属的小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题材在他心中变得愈发难以下笔,最初构思的创作意图,随着日积月累的生活沉淀,变得更加沉重起来。直至去年,他才在欲罢不能的创作激情中,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部作品。

  一场突发的矿难,瞬间将一个个美满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丈夫死了,她们还活着;丈夫的生活结束了,她们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丈夫的世界消失了,她们得重建一个世界。”刘庆邦在小说中以散点透视的创作手法,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失去家庭支柱的矿工遗孀的生活重建上。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情节,展现出了蕴藉在她们内心的焦虑、彷徨、孤独、无奈、不甘、向往、困顿的生活情状。书中的卫君梅、郑宝兰、秦风铃、王俊鸟……在同一天失去了各自的丈夫。然而共同的悲剧,留给她们的却是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公婆对失去孙子的恐惧、改嫁面临的财产分割、无性生活的煎熬、再婚后的感情适应、重建家庭孩子心灵的扭曲……一系列的现实生活问题,困扰着这些矿工遗属。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是绵绵无期的生存压力,没有方向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小说中刘庆邦将这些遗孀所面临的各种生活问题,充满人性思考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对这些矿工遗孀痛苦茫然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触。在此基础上,刘庆邦才将笔触进一步深入到她们的内心深处,将这一特殊群体面对现实处境表现出的韧性人格力量呈现出来。

  书中的卫君梅,无疑是新时代自强自立、具有底层人格魅力的一个女性代表。面对恩爱相守的丈夫离去,幼小的一双儿女、年迈的公婆,孤独无助的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以不离不弃、自尊自爱的柔弱肩膀,担当起了家庭的责任。面对蒋志方对她炽烈的不懈追求,卫君梅理智地拒绝了。这个为外人羡慕的蒋志方,无疑是一个好青年。但对于在农村长大,泥土般淳朴的卫君梅来说,心中始终留存着丈夫如同煤炭般炽热的情感,那感情已成为她心中永恒的动力,是任何情感也无法替代的。刘庆邦在书中将卫君梅的这种情感,诠释得极富情致感人至深。“一双丈夫下井留下的胶靴,卫君梅每次穿过后,都要将其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并排放在原处,让靴筒立得直直的,腰一点儿都不折。”以丈夫生前穿过的一双胶靴,寓意将与丈夫终生不渝地并肩站在一起,无声胜有声地将卫君梅朴素忠贞的爱情活画了出来。通过这一细节,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一个矿工妻子的爱情观,在她们纯朴的心中,清澈地分辨得出爱情与同情的本质。不得不佩服刘庆邦对生活的驾驭能力,对煤矿工人群体内心世界的熟悉。卫君梅表现出的超越世俗的宁静坚守、自尊独立的形象,无疑是这部小说塑造得最为感人成功的人物形象。

  煤炭产业曾是支撑我们共和国大厦的支柱性产业。作为新中国工业化的一个缩影,曾负载着新中国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这一产业已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辉煌远去,那些矿工遗属的心灵创伤却依然延续着,这无疑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一道痛苦的伤疤。刘庆邦以深入的观察,对这一不幸群体的生活状况,以更加宽阔的社会思考,超越这一行业的道德视野,给予着这一底层人群社会道德的关怀和人性的关注。

  刘庆邦说自己写作这部长篇是在还心债。我想当年他站在矿难发生地体育场中,萌生创作这本书的初衷与今天这部书已完全不同。20年岁月沉淀后写出的这部书,已变得凝重而坚实,冷静的叙述中充满着对社会的思考、人性的升华。《黑白男女》为我们今天社会开启了一个审视过去的窗口,让我们以现代的视野,通过这一古老产业看到了当今社会的世道人心、人性道德、精神救赎、生活未来。它就像是一块蕴含丰富凝结而成的“煤炭”,从历史的巷道中走出来,点亮社会、温暖社会。

  (《黑白男女》刘庆邦/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5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