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安徒生奖60周年 >> 正文

文学场上的马拉松选手(李东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8日11:4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东华

  □儿童文学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李东华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聚会上,我偶然问曹文轩老师最近在写什么。他说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儿童小说《蜻蜓眼》,我趁机为自己所服务的杂志约稿。随后,我把《蜻蜓眼》拿给主编施战军先生,他看完后只说了一句话:“真好,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并立刻拍板在《人民文学》第6期推出。

  一个作家,写了40余年,几乎年年有新作出版,自1997年《草房子》问世之后,更是一部又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现实主义题材有《青铜葵花》、“丁丁当当”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幻想题材有“大王书”系列,绘本有《羽毛》《菊花娃娃》《一条大鱼向东游》《最后一只豹子》,去年又出版了抗日题材长篇小说《火印》……经历如此漫长的写作时光,保持如此的写作速度,还能够做到“没有一个字多余”的精致,没有被岁月,以及可能由之带来的倦怠、力竭、才尽诸多后遗症磨损文字的光泽、才情与热忱,依旧饱满如初,精神抖擞,如酒历久弥香。我想这已超越了文学本身,是对一个人定力、耐力与意志的极限考验。这样说来,曹文轩老师应是文学场上的马拉松选手,用百米冲刺的步伐。他也是严格的苦修派,不允许自己有片刻的懈怠,不允许对文字有一丝一毫的孟浪、敷衍,以一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抗时间律法的种种桎梏,各种天然的止限,靠着一步一步地精进,抵达浩瀚而深邃的境界。

  曹文轩老师经常说:“美的力量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评论家评论他的文字,用的最多的词就是“唯美”和“优雅”。我想“唯美”和“优雅”不单单是他的美学风格,更是他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在他看来,人生面对苦难不是一种意外,而是一种常态,而他最讨厌人在苦难面前呈现出惊慌失措的态度。他讨厌失控和慌乱,“美”对于他是一种武器,用于抵抗命运的无常,人要优雅而潇洒地直面一切磨难与挫折,那是他所青睐而孜孜不倦描绘的一种表情——人在命运的车轮碾压而过时保持的一种最有尊严的表情。我还记得在他的长篇小说《青铜葵花》里,在写到蝗灾之后,青铜和葵花去挖芦根充饥时,青铜想给葵花打一只野鸭,结果两个人在大雨中失散了。在彼此寻找而又找不到的揪心时刻,当他们见面后,在这个似乎很难寻找到美的元素的场面里,作者的眼睛是那么执着和仔细,似乎不找到美,他就势不罢休。他写道:

  雨过天晴时,青铜牵着牛,一瘸一拐地走出了芦苇荡。牛背上,坐着葵花。她挎着篮子,那里面的芦根,早已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一根根,像象牙一般的白。

  读到这里,当时我感到身上一阵战栗,因为这种美太残酷了。可是,它也让我们看到,当人无助地被命运的风雨打得晕头转向时,美感依然存在,那像象牙一样白的芦根似乎在提示我们,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人并非像自己想象和哀叹的那么狼狈。

  曹文轩老师虽出生于南方,他的文字里也多水气缭绕,多是温润的,但他笔下的“美”不只是柔美,而是一种带有北方式倔强的有力量的美,这种“美”是人的立足之本。所以,把儿童文学看作是为人性打底子的曹文轩老师,才会把“美”如此执着地向他的小读者们叙说吧。

  还有一点,是不能不说的,曹文轩老师的文字,都是来源于中国的经验,所有的故事都从中国的土壤上生成,时代的印记或隐或显地流淌在字里行间,在那些氤氲着中国童年的烟火气的故事里,有着对人类永恒主题的遐思——一个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元气淋漓、信心十足地对人类、对童年的观照与书写。

  我曾经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曹文轩从来都不是一个彷徨的东张西望的人,他不会被任何潮流——包括当前来势汹汹的市场化、商业化大潮——所淹没,他的创作姿态是坚定的、斩钉截铁的,他永远是引领者而非跟随者的形象。”他一直有王者风范。如今,由他首先荣获国际安徒生奖,他的美学思想,他的写作理念,将会因为这样至高的荣誉而被更多的同行和后来者所追随和研习。对于尚显浮躁的国内儿童文学界来说,这将是这一奖项带来的更为深远和有益的影响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