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笔下涌起沉甸甸的乡情——评周振华的乡土散文创作(杨海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6日09: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海蒂

  在世人眼里,北京,意味着天安门、紫禁城、长安街、中南海,意味着国贸、金融街、中关村、奥运村,意味着人民大会堂、鸟巢、国家大剧院,意味着清华、北大、中戏、军艺,意味着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意味着后海、三里屯、潘家园、 798艺术区,意味着车水马龙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纵横交错的地铁城轨、繁忙起落的首都国际机场……

  其实,北京60 %以上辖区为山乡郊野,比如怀柔、密云、延庆、门头沟、昌平等。其中,我从周振华先生的妙笔之下,认识到一个格外引人入胜的地方——昌平西峰山,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那儿有早春的红樱桃、仲夏的水蜜桃、立秋的紫李子、霜降的红富士、甘甜的大盖柿、醇香的香果,还有榆钱、兰花菜、老茹嘴、杜梨子、山海棠等各种美味的野菜山果。而自言“与大自然结下了相濡以沫的关系”的周振华,曾以原野为笔名,写下《家乡的红樱桃》 《悠悠麦香》 《香果飘香》 《绿色老家》 《浓浓的枣花香》 《我深爱着家乡的土地》等清灵有味的美文,几乎全都取材于钟灵毓秀、美不胜收的故土。浓郁的风土人情,丰富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他的乡土散文。尤其《浓浓的枣花香》 ,语言明快、朴素、深切,读来让人倍感亲切、真纯、明润,被选入多种中学课本辅导教材。

  其实,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曾以残酷的面目扑向他。周振华的童年贫穷而屈辱,但他奋力拼搏自强不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更重要的是,他彻底摆脱了昔日不幸带给他的心灵苦难。历经磨难、饱经忧患,可能毁灭人,也可以造就人,关键在于经历者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待自己与生活。对周振华而言,过去的贫穷和苦难,不但没有损毁他光明的内心世界,反而赋予他以天性的善良和宽厚。他说,“过去的岁月无论多么艰苦,也充满了温馨” ,“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一个被土地滋养大的,血脉中至今流淌、充溢着土地气息的作家,对家乡、故土、亲情的描绘都是一种反刍、指认和不灭的铭记” 。话语率性自然,情真意切。

  文以纪实,言贵从心。周振华把他一份份沉实的乡情,一份份浓烈的亲情,奉献给故土家园,奉献给父老乡亲。他的乡土散文结集为《跪拜大地》 。京西那片广袤丰厚的大地,是生他养他的家乡,也是他一生一世的精神家园。

  “世间唯善,万物皆美” ,是周振华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和爱意,充满人性温暖的文集《温暖记忆》 ,是他对岁月、家园和情义的倾情回望;他写亲人的至情之文让人动容,而最打动我的是《女知青》一篇,本真的描摹和生动的书写,精彩地描写出这世界的真、善、美,感人至深。

  周振华对北京有大爱,所以,他温厚的人文关怀不独局限于故土。《温暖记忆》中“北京晨曲”一辑,都是一首首由衷的“北京颂歌” ——赞美西峰山、昌平、北京,对北京自然、社会、历史、人文、民俗的抒写和讴歌尽收笔底,犹如一幅延绵不绝的《清明上河图》 ,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京城和京郊大地的时代巨变。

  乡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广大乡村正是滋生和培育乡土文学的沃土。每个作家都有一块适合自己耕耘的土地,对于勤耕者来说,写作的园地便是肥沃的绿洲。周振华,这个虔诚地“跪拜大地”的大地之子,这个以赤子之心不断写就红色散文、生态散文、亲情散文、乡村散文的作家,在北京乡土作家群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艺术道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