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用“知更鸟”塑造每一个人(张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2日22:35 来源:解放日报 张 继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 著高红梅 译译林出版社  《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 著高红梅 译译林出版社

  重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既是因为哈珀·李的猝然离去,让阅读有了纪念的意味;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到了当年我读它的年纪,于是,我选择它作为了亲子共读的一本书。

  书的腰封上有一行字——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的88部“塑造美国的图书”。

  我不能十分确切地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塑造美国的——那正是我想要探究的——但从自己的阅读体会中可以切实地感知,它也在塑造着我这样一个普通的非美国人。

  ■一个为黑人辩护的白人律师,让小镇各色人等深感不安、恐惧、羞辱与愤怒。

  ■ “不能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失败了一百年,就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争取胜利。”

  ■在一个孩子率真的视角里,生活中的各种偏见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正如每一次流水的冲刷,虽微不足道,经久不息,终成沃野千里,鱼米之乡。

  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

  1960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

  第二年,小说斩获普利策奖;又过了一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第25届奥斯卡三项大奖。

  在今天,《杀死一只知更鸟》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超过3000万册。在美国,它是青少年最喜爱的小说之一,是美国图书馆借阅率最高的书。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确实在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

  小说的叙述者是斯库特·芬奇,一个6岁的小女孩。当然,她在书中一直成长着,无论是年龄还是心智。开始时,语言风格是儿童化的、天真的,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变得有些晦暗,具有预兆性和批判性。

  故事发生在1933年至1935年美国大萧条时期,斯库特的父亲阿蒂克斯·芬奇是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梅科姆镇的一名律师。梅科姆镇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仅凭一个人的姓氏,就可以大致知道此人的秉性。比如坎宁安家族即使家里再困难也不会拖欠债务、克劳福德从不管自己家事、三个梅里韦瑟出一个疯子等。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一个人从降生起就被打上了所属家族的烙印,那么,就更别说梅科姆镇上的黑人了。美国南北战争后,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是黑人仍遭受着普遍的歧视和压迫。

  梅科姆镇便是这样一个小镇,它也可以是美国任何一个州的任何一个小镇。

  在书中,斯库特和哥哥杰姆目睹了父亲为黑人汤姆·鲁滨逊辩护的过程——在这个奉行种族主义的社区里,汤姆被指控强奸了一个白人女孩。

  说目睹并不贴切,因为实际上他们被搅入了整个事件之中——一个为黑人辩护的白人律师,让小镇各色人等深感不安、恐惧、羞辱与愤怒。而这些混乱的情绪,投射到兄妹俩身上,有鄙视、谩骂和人身伤害。

  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进步

  如何消弭歧视与偏见?文学作品的功能不是给出答案,但可以给出希望。

  在法庭上,阿蒂克斯尽力为汤姆辩护,尽管控方漏洞百出,尽管事实清晰,但陪审团依然判决汤姆有罪,有罪的是他黑色的皮肤。当斯库特看着父亲走出法庭,周围的黑人全部站了起来,她身边的人轻轻提醒她:“琼·露易丝小姐,起立。你的父亲要经过这里了。”

  “不能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失败了一百年,就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争取胜利。”这是阿蒂克斯的宣言。他的胜利是“陪审团作出判决时,用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是一个必然的裁决,他们一般也就用几分钟。”

  从几分钟到几小时,阿蒂克斯和他的孩子却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路,但就像杰姆所相信的:“像个什么东西,一直被包裹着在一个温暖的地方沉睡。”这个沉睡而有苏醒迹象的是人性。

  邻居莫迪小姐用自制的甜食招待孩子们,用简洁、强硬的话让长舌妇闭嘴;保姆卡波妮带两个孩子去黑人区教堂,遇到挑衅的质问时,她回答“难道不是同一个上帝吗”; 汤姆的雇主林克在汤姆遗孀海伦受白人无赖欺负时挺身而出;而精通法律的泰勒法官指定阿蒂克斯为汤姆辩护,本身就蕴含深意。

  但最终,汤姆未能逃脱悲剧命运,在消除歧视与偏见的路上,人类的每一个点滴进步,都进行得非常痛苦。

  发现国家是“谁”的故事

  一举成名的哈珀·李,一生隐居在家乡阿拉巴马州的小镇上。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在盛名之下接着写作,她回答:“有过这样一次,还有什么可写的?”

  确实,一部《杀死一只知更鸟》已经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和探讨,即使在今天。

  有人从书中读到了成长,历经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还有温情与感动。

  有人从书中读到了勇气——“勇气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有人从书中读到了教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义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养,而正义无法存活于偏见的土壤中。

  在小说问世50年的时候,曾有学者就这本小说采访了作家、记者、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他在出版访谈录时这样阐释小说深具魅力的原因——“它讲述了种族、偏见、童年、父母、爱、孤独……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找到回应”。

  斯库特成长的故事是发现自己是谁的故事;同时它也是一个发现国家是“谁”的故事。

  当然也有批评声。评论家马尔科姆·格莱德威尔在2009年的《纽约客》上发表文章指出,阿蒂克斯不应仅仅是帮助黑人辩护的正义律师,更应该寻求改变种族歧视制度的社会变革。批评很快招致另一位评论者沃克·帕西的反驳。他认为作家的职责是做一个“诊断医师”,负责“给疾病命名”,“如果作家写小说带着教导人们改邪归正的目的,那他写的是宣传册——这也许是让人崇敬的一项事业,但却不是文学”。

  而《杀死一只知更鸟》最打动我的,正是它恰如其分的表达和对复杂的真实展现。虽然我没有在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里生活的经验,但在书中自然的描述中,在一个孩子率真的视角里,生活中的各种偏见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这些偏见可以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也可以发生在今天的中国; 可以发生在不同肤色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男女之间、贫富之间、城乡之间、智者与愚者之间……

  仍在消除歧视与偏见的路上

  《杀死一只知更鸟》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阿拉巴马州,但在小说出版的上世纪60年代,小说中的场景与当时的现实,并无太多违和感。那期间,阿拉巴马州发生了著名的“沙利文案”——蒙哥马利市警察局长沙利文状告《纽约时报》。虽然诉讼焦点是媒体批评官员的尺度,但诉讼起源仍是种族歧视问题。

  而在案件审理期间,类似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当时的报道中:“他(白人警长)转过身,轻蔑地扫了一眼身后站着的38名黑人与两名白人。这些人聚集在奥立弗山浸信会教堂,正为争取选民登记资格而抗议。”抗议背后是这样的数据:根据州务卿办公室的统计,登记在册的选民中,白人有2894人,黑人仅有51人。

  时间来到1994年,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黑人辛普森在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失效,被无罪获释。

  作家林达在其所著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写道:“在辛普森判决之后,报纸上一直大量报道,大部分的黑人认为他无罪,大部分的白人认为他有罪。接着新闻媒体又做了这样的民意测验,他们问,你觉得辛普森受到了公正的审判吗?绝大多数的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不论他觉得辛普森有罪还是没罪,都回答说,是的,我认为他受到了公正的审判。”

  历史行进到这里,我想,阿蒂克斯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正如每一次流水的冲刷,虽微不足道,经久不息,终成沃野千里,鱼米之乡。

  但包括种族歧视在内的各种偏见在今天是否完全消失了?即便是最纯真的孩子,也很难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每个人或许都曾在某一刻感受到自己被差别对待过。

  而这,正是重读《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