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儒林滔滔笑 绵里尽藏针(刘兆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1日08: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兆林

  为历史文化名人写传,于我是件冒险的事。之所以选了伟大讽刺小说家吴敬梓来写,不过因青年时读过他晚年历时20载,死后5年才得以刊刻行世的长 篇名著《儒林外史》,而且当年读到的只是语文课本里所选的《王冕画荷》《范进中举》及《严监生和严贡生》等几个片段(阅读全著还是后来的事),却留下经久 难灭的印记,并对自己人生和写作发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也写过一部曾被戏称为当代《儒林传》的长篇小说《不悔录》,后来又知道了鲁迅和胡适等文化大师曾尊 《儒林外史》为伟大的讽刺之书。这样看来,我斗胆选吴敬梓作传,便完全是因喜爱他的作品而爱屋及乌,感情用事的结果,即所谓因爱而勇了。

  现在想来有点后怕,为历史文化名人写传,起码该掂量掂量自己的史学及思想水平,而这正是自己的弱项。但既已上路,便骑虎难下了,壮胆写完吧,写好写赖,只要写出来了,总可以为后来的大手笔们扔下一小块垫脚石吧。

  当然还是想尽自己所能,力争写得能吸引读者,且读后能受些感动,得点启示,留下能记些时日的印象。传记不是学术著作,而是文学作品,那么,只有 按文学规律写了。文学最基本的规律是形象思维,按这规律去写,才能塑造出传主的鲜明形象,让他的思想寓于形象之中,这样,他的思想才能借着形象的生命力活 在读者心中。这要求,于我只有扬长避短了。自己的史学和思想水平低,就以那些史学界、文学界已有定评的,目前还没被推翻的结论及评传为基准,加上传主自己 的作品为依托,把苦心搜索到的材料(有的是从评传中分析出来的,有的是从史料中查找到的,有的是从传主作品中依据年谱推导出来的,有的甚至是从民间传说中 借鉴来的,这都不属于虚构而来),用纯粹的文学语言和各种文学叙述手段,将传主的成长经历、思想情感、人生境界、重要贡献及其作为,形象传神地描写出来。 这样,叙述语言和叙述方法就起到决定性作用。我首先想到了《马克·吐温自传》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哪个人的出生,能像我这样贡献巨大,一下子使自己 故乡人口陡增了百分之××,女人比例骤降了百分之××”(意在一开始就谦逊地交代自己是个出身卑微的偏远小地方男人,同时又用语言的魅力吸引住你)。几十 万字一本传记,还没读就可能让人望而生畏了,如果叙述语言干巴巴如普通学术著作一般无味,得多坚强的毅力才能让人读到底啊。可马克·吐温这等幽默的叙述, 使我很快愉悦地读完全书,而且长久记住了他的形象,因而我就不恐惧自己学识的弱势了,而是尽量把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叙述得形象可感。

  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乎智慧和统治术的不少,最典型的要数老庄和孔圣人,但他们却不大重视人的尊严,如尤其不重视男女平权、官民平等,而吴敬梓 却极在乎尊重妇女、尊重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感情,最憎恨读书只为做官,做了官只会谄媚更大的官,和欺压百姓、侮辱女性的社会制度,与受这制度毒害的各色读 书人等。所以,传主这方面的叛逆性格,甚至他与歌女、奶娘、厨娘、洗衣娘等底层下人的爱情、亲情、常情,我都特别当回事,不惜笔墨去写,我认为这其实是读 书人最高层次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因喜爱《儒林外史》而选择了写《吴敬梓传》,那么我的最大愿望,便当然是盼这本不算长但却好读的《吴敬梓传》,能吸引读者回头再找伟大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来读懂。因鲁迅先生再三呼吁过,伟大也要有人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