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方寸之间孕育万象——评赵和平近期的小说创作(朱首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9日09: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朱首献
    赵和平多部短篇小说被《中国作家》、《收获》、《上海文学》刊载 赵和平多部短篇小说被《中国作家》、《收获》、《上海文学》刊载

  在当代小说家群体中,赵和平是一位有着清醒的审美意识的小说家,他的作品独具机杼,构思奇巧,语言精湛,叙事圆润,方寸之间孕育万象,体现出一种淡而雅致、温婉不俗的艺术风范。

  赵和平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精心布局,翠绕羊肠,匠心独运,让人叫绝。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作家舒展筋骨的空间不像长篇那样敞亮,因此,中短篇小说的作者无异于是在夹缝间隙做道场,需不失精彩还得富于延宕,这对小说家实在是对才力的严峻考验。赵和平对此是游刃有余。赵和平近期的几部作品篇幅不长,在情节设置上却巧妙化用中国传统小说草蛇灰线的技法,作品的情节叙事好似指向一个结果,但故事的深层中,另一种结果却吐着信子在游动,从而使作品大有看头。例如,《角色》中,团长沈伸早在厅里给越剧团压票房任务时,就已种下了他挑拨潘嘉丽和徐乐之间矛盾的“阴谋”;《香火》中,苏格和方萍逛商场巧遇周倜,就埋下了周倜是署名“试验田”短信的始作俑者的引子;《一辈子》中朱比垄的终身未娶,预示着他不会背叛茹岚以及李菁和他之间的清白。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是打埋伏于千里之外,最终的结果让读者的阅读期待陡然跌落,这种跌落让作品异象横生,趣味顿然。小说的情节铺设说到底就是作家给读者布的一个局,这个局布得好与不好,是由读者是否会掉入这个圈套说了算。那种让读者一看到开头就知结尾的小说家,至少在叙事的布阵上是有缺陷的。赵和平是个设计叙事陷阱的高手,如《香火》,不断带着读者寻找那个署名“试验田”短信的幕后“真凶”,作者并不急于揭穿真相,而是不断挖坑,所以,每一次似乎真相就要呼之欲出,但又被作者接力似的叙事拆解。叙事与叙事之间的这种相互拆解,便给人带来更高的阅读期待,在这种拆解中,作品蕴积了更加强烈的叙事爆发力,当最终真相毕现时,读者恍然大悟后便惊叹其布局叙事陷阱的出俗能力。

  读小说不单是欣赏其情节,更重要的是品味它的语言之美。作家菲兹杰拉德曾言:“如果叙述与人不同的东西,就要使用与人不同的语言。”语言是作家创作才情的直接呈现,赵和平是能在其作品语言上坚持审美向度的作家,他不懈地追求着自己创作语言的审美取向,他笔端流淌的文字底蕴生动,火工精粹,冷静灵动,温文中和,内敛平谨,暗香如菊,文辞的聚散离合之间呈现出一种从容、自然、优雅、脱俗的语体风格和艺术韵味。《角色》中,徐乐借越剧的腔调安慰潘嘉丽:“娘——子——不必再伤心哟哟哟哟。”这一笔不仅化解了潘嘉丽的苦恼,且含蕴悠长,余味曲包。赵和平善于使用质感的语言来提升文字的活力。《香火》中当苏格第一次见到丹丹时,简单的交流中,丹丹两次目光停留在他的前额上,苏格心有疑虑:“他仿佛看见了前额被她眼光扫过的痕迹。”写日落时:“别墅被夕阳悄悄地拥抱在通红的怀里。”《琵琶起舞》写西湖边的落日“如同一只红气球,被那边的人一点一点硬往下拽”;路灯亮起,“一盏盏都跃入湖里,拉着长脸东张西望。”《捡漏》中朱珠拿零食给“我”吃,“我”心想,这大概是朱珠专为我买的,“这么想着,我的心情也和杯里的茶叶一样,变得很舒展。一股亲近的感觉在我心里开始升腾,桃花满地。”这样的语言处理既生动细腻,又自然天成、珠圆玉润,可谓着手成春。赵和平笔下的文字拒绝狼吞虎咽,而需仔细咂摸,耐心品味。《角色》中当潘嘉丽明白是团长在挑拨她和徐乐之间的关系时,尖着嗓子对沈伸说:团长,你是个大坏蛋!团长则“连忙用手捂住笑出声的嘴,弯着腰从门口溜走,像条泥鳅”。这个情节细微曲折,让人忍俊不禁,团长的油滑、世故和老练跃然纸上。不仅如此,作品以这样一个隐喻结尾,意味深长。

  赵和平作品中存在富有美学意味的元素——歌与曲,例如《香火》中的《花开歌》、《角色》中的《祷墓化蝶》等,这些曲词清丽宛转,流风回雪,大大拓展了作品语言的审美底蕴。

  赵和平小说的叙述节奏舒缓,绵密雅致,在不知不觉中拉紧叙述的语弦,将故事的链条逐级向前推移。茨威格的“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的说法,非常适用于赵和平的叙述策略。他的文字不事铺张,针脚绵密,恰如一滴油珠落在水面上一样缓缓展开,却密不透风。中国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乃小说之大忌。赵和平的小说不断变换叙述的姿态,褶皱丰富,几无直白,摇曳多姿。如《香火》首句便落笔不凡,作品写到“从何说起呢”,本要叙事,却又端绪万千,似乎迷失了叙述原点。倘这样认为,就误解了赵和平叙述上的心机。实际上,这样的落笔别有用心,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延宕兴起情节之澜,也许是不希望读者一脚就踏进故事的一种叙述处理。这句“从何说起呢”,犹如中国戏曲中的醒堂木,既制造了叙述的褶皱,又烘托了事件的氛围,让读者经历了优美的曲线跳跃再走向故事本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