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阅读经典中沐浴智慧光芒(陈先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8日11:07 来源:解放军报 陈先义

  “回归经典阅读”,在生活快节奏、时间碎片化的当下,面临着窘境与挑战。但“经典”涵养精神、传递智慧。本期,我们刊载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撰写的专稿,就“回归经典阅读”进行解读,我们还将开设“名著鉴赏”栏目,请您将阅读中外经典的思考与感悟(1300字以内为宜)传来,本版将择优选登,以飨读者。

——编 者

  1923年,清华大学被选拔出的一批学子即将出国留学,此前,国学大师梁启超给这些学子们布置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必须学好国学经典,为此,他还特意开出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要求必须完成这样的作业才有资格出国留学。按照梁启超的话说,这是一个中国人出国求学的资格证书。

  其实,在我国一代学者大师中,用为学生开书目的办法启发学生读经典,历来都有着良好的传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就为学生开出了国学经典必读的书目,劝导大家读书一定要从读经典开始。鲁迅先生更是强调读书必须读经典,他曾经给青年一连开出十二部古籍,作为后学者必行之路的捷径。后来,为学生开经典书目在中国学界渐成风尚。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如今都留下诸多关于教授为学生开书目的佳话。这些学者大家,尽管专业不尽相同,所开书目或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所列图书都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的文化经典。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先贤大师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本来属于个人兴趣爱好的阅读?如果细查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一个社会文化阅读走向和文化趣味的取舍,常常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这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成,并最终造成这个社会的历史面貌。这就是说,读书的风尚可以造成不同时代的文化差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中国历史上才会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才能依据文化之别而勾勒、评价、解读不同朝代的历史特征。于是,中国人对阅读经典的崇尚便贯穿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解读这样的崇尚有两个前提极为重要,那就是什么是经典书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经典书籍?

  何谓经典,简单说来,它是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淘出来的精品,是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结晶,是对人类精神和社会品质有所滋养和启示的产物。被称为经典的一个鲜明特征,是这些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民族、地域和时代而为人类提供深刻的阅读感受。比如,《孙子兵法》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2000多年后的今天被列在美国西点军校的书目中,成为美国培养军事指挥员的一种教材。《伊索寓言》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而我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至今依然在不断再版。一部被译成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可以成为一个政党的思想旗帜,从而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走向。再如,我们的“四大名著”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诗经》《史记》《三国演义》《鲁迅全集》《莎士比亚全集》《静静的顿河》《物种起源》等,能够穿越时空跨越国界被一代又一代人所阅读,这些图书都应该是经典。

  我们之所以提倡阅读这些经典,是因为人类史上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短暂的一生不可能每每翻阅,阅读代表人类智慧结晶的经典无疑是最省俭的阅读办法。当然,不同的阅读选择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取向,自然就会呈现不同的人生面貌。可以想见,一个熟读《史记》《唐诗300首》《战争与和平》的人,和一个只爱阅读“拳头加枕头”的“三俗”文学的人,看待世事的胸怀、认知世事和处理世事的方式会有怎样的不同。我们同时也可以想象,今天那些只信网络虚假新闻,对境外仇华反华言论充满浓厚兴趣的人,完全可以对国家的发展进步视而不见,甚至助纣为虐、有意无意地充当了敌人的传声筒,这就是阅读可以决定人的价值观,它绝不是一句空话。

  当下,阅读已经不同于以往只靠书本的一种方式,科技给人们的鉴赏创造了多种选择。比如影视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比如电子类书籍的风靡,在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的新背景下,怎么引导青年回归经典阅读已经显得刻不容缓。不久前,某高等院校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有意思的是,如今在我们大学校园里,对“五经四书”“唐宋八大家”“鲁、郭、茅”等这些本来属于常识性的文学知识,不甚明了的学生已经不在少数。这无疑向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表面看,这个调查属于校园范围,但仔细调查就会发现,今天不管哪个层次的读者,有谁还会捧着一部经典去认真阅读呢?又有谁能够将一部皇皇巨著读到底呢?可以说,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已经过于迁就自己格调不高的读书趣味,对那些风花雪月类,甚至接近低俗内容的书表现了特别的兴趣和爱好。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对放弃经典阅读的现象表示极大的忧虑,他批评那些不加选择的“胡乱追逐时髦”、不加选择地“信手拈来”的读书,认为无疑是在浪费生命。他批评这些东西就像“新袋子里的酸酒”“豪华包装括着的烂肉”,多食对人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他劝导青年不要毫无目的不成系统地抓到什么翻什么,要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需要圈定不同时期的必读书,而最重要、最科学、最省俭的办法就是读经典。今天,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就是对社会丧失理想信仰的忧虑,而高尚的理想、崇高的信仰从哪里来?恐怕一个极其重要的渠道,那就是从经典中去获得。人并非生来就是有知识的,阅读可以使我们成为拥有知识的人,可以使我们因为知识的丰富和精湛而拥有富有创造力的生活。经典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千百年来人类之所以不断地阅读前人留下的经典,无不是为了成就今天的人生。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诸多社会矛盾摆在世人面前时,世界有识之士都在试图寻求解决矛盾的答案。有意思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他的名著《资本论》在100多年后又一次成为畅销书,人们争相从这部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更让西方思想家、理论家们诧异的是,2000年,新世纪的第一年,英国剑桥大学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活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此前在历次同类评选中习惯公认第一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却位居第二。西方世界觉得不解的同时,英国广播公司又以同样命题在全球互联网公开投票,结果马克思依然稳居第一,爱因斯坦依然第二。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再次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投票,马克思又一次荣登榜首。这一次又一次的由西方世界主导的评选活动向世界揭示一个真理,真正的经典是不朽的,经典永远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思想遗产,而创造经典的伟人理应获得并值得世人敬仰。不论这个世界多么浮躁,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份属于自己的清醒——回归经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