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聊寄书语填空窗(高丽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8日10: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丽君

  《剪灯书语》这本集子前半部分所收录的书评,均是长夜读书所感。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做笔记写感想,自然会得到一些收益,无论多与少;触发一些问题,无论正面反面;生发一些感想,无论浅薄与深刻。我试图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和写作的实质,无论黑白与杂色。每每一本书读完,似乎会看到一个模糊清晰的人影,浮现出一个记忆犹新的场景,想起一段似曾相识的往事……我发现,当一个个词变成白纸黑字,无论表面多么晦涩拗口故作神秘或浅显易懂朴实近人,都是表象,冰山一角背后蕴藏着的,才是情感轨迹、人生顿悟、岁月峥嵘和世态炎凉。

  朋友曾劝说,要读,就读大家的;要写,就跟着知名作家走;写出来,就要对文学、对人生、对社会有所建设;要谈,就要敢谈而且谈出独到的见解来。你这样点灯熬油的,写一些别人都不知道甚至还不被认可的作家作品有什么用?尤其是散文随笔手法,人家谁会看?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在有用无用间徘徊,在读什么写什么中追问,在使用什么样的语境里思忖,暗夜里泛起的这些小小浪花,除了带给自己一丝慰藉,到底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呢?

  集子的后半部分大多数是对西海固本土作家粗浅的认知。之所以选择这条艰难的路,还是基于对身边一个个坚守的写字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写作者以及整个西海固写作群的尊重和钦佩。西海固作家,是个永远值得尊敬的称号,是一个铁骨铮铮、卑微如芥却又孜孜不倦、埋头拉车的群体形象。他们中,有从事文字工作几十年不改初衷的老人,也有用宗教般虔诚坚守文字的中年人,更有狂热大步往前走的文学爱好者,像一群蜜蜂,辛勤劳作酿得蜜糖,但也熬干了自己。说实话,我所论的作家,真正声名显赫的不多,话题也是随兴而发,只是将读完作品后捕捉到的“文学表情”记录下来,并以此作为学习和区别的模板,给出回声与共鸣。

  他们是本土文学的灵魂,虽然站在宏观视野上看,还有待大大提高,但我熟知他们的风貌、特点、语境、经验、色彩,所以既有对写作技术的敏感关注,也有对文学主题的深切追问;既有对文坛新人新作的及时回馈,也有对名家新作的快速跟踪,更有对西海固作家群的迅捷扫描。

  鲁院之行让我受益匪浅。在评论高研班,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声音和基层作家紧密联系起来,才有裨益。见识了那么多的大家,聆听他们的心得,我为我那些埋头拉车不问前路的兄弟姐妹们感到骄傲。他们才是毫不愧怍地说热爱文学的人,他们一直就在文学身边,从未更易,从未离开。能够替他们鼓与呼,发出点微弱声音,也算是一个评论工作者的一点担当与责任吧。

  但我是真挚的、认真的,也是有原则的。既然读了写了,也思考了,那么坚持什么样的批评观呢?这是个重要问题。因为主业搞创作,副业才写书评,相对于专攻的散文方向,本来就是一种边缘写作。鉴于创作者身份,所以深知创作者之苦,那不是随便几个字就能够涵盖得了的。一棍子打死或尖锐如匕首,追捧到云里雾里或天上地下,我做不出来。玫瑰和手枪、蔷薇和尖刺,孰轻孰重?我希望自己是公平公允的,以一种诚恳的态度,善意的提醒,委婉的指出;希望不要人云亦云,乱下结论;更不希望面对不同观点,立即作出激烈反应,当然也不希望掺杂恩怨是非、圈子红包。我会退出来看一看,力求做到最中肯的建议,更开阔的境界,做到反抗流俗,拒斥媚俗,拒绝盲从,听任内心本真的声音,希冀在不断折腾中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思考方式。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评论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我的文风是温婉的,语气是平和的,观点也是可商榷的,是好处说得较多的。这里有个文体意识自觉的问题,我尽量避免呆板的形式和说教的语调,让自己敏感而平静,细腻而缜密,温婉而体贴,用富有感染力、顺畅的笔墨、清新自然的文字,与作家朋友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指出问题,以待改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