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传奇历史与家国理想——读邓宏顺长篇小说《铁血湘西》(张建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8日10: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建安

  《铁血湘西》以乱世血债作为首篇拉开了叙事的帷幕,从私怨家仇切入,以红色武装湘西纵队的潜伏、萌芽、发展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大湘西 数十年间各类人物,表现了各党派及军政要员和地方武装首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成败得失的因果必然,是一部反映革命战争与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

  《铁血湘西》无疑是书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小说的革命性表现在小说塑造了众多富有湘西特色的英雄形象,如陈策、涂西畴、向石宇、米庆轩、陈显 荣、向阳、余致韩、赵志、李凤轩和米月娥等地下共产党员形象,通过这些具有鲜明湘西个性的人物,生动地表达了英雄主义的主题。小说描写陈策、涂西畴、向石 宇、米庆轩、米月娥等与敌人的斗争过程中,展现了常见英雄人物的意志和信仰所焕发的顽强精神力量,又不淹没湘西人个性的存在。特别是陈策在监狱里不仅受到 心理折磨,而且受到残酷的肉体摧残,但他意志坚定、神态从容,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坚韧毅力和远见卓识,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史诗。小说的传奇性表现 在对有关事件和人物环境的描写、湘西民间故事传说以及湘西民俗的穿插运用等。如“湘西纵队”自在龙头庵宣布公开成立以来,就遭到张玉琳部的疯狂搜捕和围 剿。当张玉琳的人得知米庆轩还藏在龙头庵,就派人挨家挨户地搜查,他们要把米庆轩押到辰溪去“雪恨”!为了帮助米庆轩逃出龙头庵,德友、舒昌松和几位大 汉,以湘西特有的“赶尸”手段,把米庆轩解救出来,这一情节尤其具有传奇色彩。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小说形式能使内容得到合理的充分的表现。《铁血湘西》写作的成功是由其内在的品质和独特的形式决定的。

  以传奇表现传统是《铁血湘西》的重要手法。首先小说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甚至刻意追求超越细节的真实,直接诉诸人们心灵的最深层次,达到了理念 的真实、文化的真实。其次从文化传统中的雅文化和俗文化的结合,做到了大俗大雅。在具体的场面和场景描写中,作家表现了特殊的叙事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比 如描写罗子山战斗的后期作战场面,作者采取点面结合的手法,呈现得清晰有序。

  《铁血湘西》作为表现民族地域的文学作品,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特征。作为阅读者,一般对涉及到本民族文化元素的作品会表现出强烈的亲近感,并产生 情感共鸣。小说中对湘西民族建筑、民族风习、民族服饰、湘西苗女放蛊等的描写给人印象颇深。在行文叙述过程中,还穿插了湘西瑶族民间山歌,这些民歌等民间 元素的化用,更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铁血湘西》结构紧凑,语言流畅、清新、干净,充满诗性。作家把历史性叙事与抒情性表现结合起来,呈现出色彩明丽的图画,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某种音乐旋律动感的叙事节奏。

  小说的抒情性首先表现在语言的诗化。湘西的作家邓宏顺在他的创作中表现出对文本诗意的追求,如土匪张贤乐在被陈渠珍处决之前的情感状态:“走到 城门下,张贤乐顺手摸了一把古老的红砂岩城墙,想起自己的妻儿家人,他哭了。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世上的一切都亲切难舍,包括自己天天看着的这座古老的城 墙和流淌的河流!”其次表现在行文中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如小说最后写到陈策之孙的怪诞之梦。“从未有过的一场大梦如白昼所历,使陈策之孙深感惊奇。第二天 早饭后,他赶到爷爷坟前一看,一头牛和一条蛇静静地躺在坟前,它们的身子挨得很近,真像是在诉说和倾听。”“几天后他在广播里听到消息,张中宁在台湾病 逝,终年92岁。广播里公布张中宁的去世时刻,正好是他做梦的时刻。他拿来《百年民俗历书》一查:张中宁正好属蛇,他爷爷正好属牛。他不得不惊叹:世事真 是无奇不有啊!”梦境的出现,增强了作品梦幻的抒情意味,也为作家提供了关注现实人生的多种维度,使作家迸发出更大的创作能量和才华,以充分表达作家对生 活审美的认知和哲理思考。

  小说塑造了一批思想进步、品格高尚、学养深厚的学者和民主人士形象。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一群爱国知识分子“栏杆拍遍”,体现出忧国忧民的士子 情怀。无论何时,爱国当是所有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宝贵的人文精神。他们中有革命前辈向绍轩、湖大校长胡庶华、深明大义的马公武,还有瑶寨首领陈文武、才华 横溢的“张癫子”等。小说中写到湘西文人酬唱的诗词对联、来往信札以及楚屏学校的校歌歌词等,增加了小说的人文特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