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陈新纪实文学《嫦娥揽月》:探月工程壮举的生动描绘(彭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8日10:0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程

  探索月球,是人类久远的梦想。其中,“嫦娥工程”即中国探月工程,无疑是一项壮举。“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卫星及探测器的发 射成功,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才华、科技发展水平、综合国力的见证。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梦的丰厚内涵。对这一题材 进行文学书写,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陈新的纪实文学作品《嫦娥揽月》,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人生和工作经历为主线,对这一伟大工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从研究、立 项、启动、发射,到成功登月并传回的大量照片和科学数据,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具体生动的展现。作品集文学性与文献性于一体,让人读后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而备感振奋,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吴伟仁的经历极富传奇性。他生长在大巴山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贫瘠闭塞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但心中始终充溢着对知识的渴望。21 岁时,担任生产队长的他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他被推荐到中国科技大学读书,从此他的人生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其后数十年中,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 上,怀着一腔对民族、对事业的忠诚,勤奋钻研,不懈进取,努力创新,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和进步,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众望所归,终于成为中国探 月工程的领军人物。与吴伟仁身世经历的传奇性相互交织,作品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神秘和艰辛、挫折和辉煌,将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技术 难关的艰辛历程,描绘得跌宕起伏,真切生动,令人信服地展现了探月工程从弱到强、最终取得骄人成就的艰辛历程。

  同时,作者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置放于古今中外人类想象与探索月球的历史大背景下,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视野的宽阔感和纵深感。原本枯燥深奥、专业性很强的科技知识,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深入浅出、妙趣横生的表达,可谓是一册太空、航天科普知识的流畅读本。

  《嫦娥揽月》还有一个颇值得称道的亮点,便是援引融入了很多有关月亮和太空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我们读到了月宫、嫦娥和吴刚、希腊神话中月亮 女神阿尔忒弥斯的美丽故事,读到了李白、苏东坡、雪莱、博尔赫斯等中外文学大师对于月亮的奇异瑰丽的想象和描绘。描绘科技类内容的作品因专业性强,每每容 易流于滞重乏味,本书中这些充满浪漫色彩的元素的注入,便使得行文间荡漾着一股灵动之气,具有了某种湿润和柔软的质地。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其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生动的细节描写。作品注重从细节入手刻画人物。如吴伟仁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反应也似乎不 够机敏迅速,上小学时回答问题就显得比别人慢半拍。但作者通过生动的事例,揭示出这种“闷”的背后是“稳”,是一种难得的扎实诚笃、谋定而后动的禀赋,适 合从事寂寞而持久的研究工作,同样也是与作为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指挥者所应具备的大局观、缜密性相适应的素质。

  这个题材是一块颇难啃的骨头,创作者倘若没有充沛的感情和执著的信念,很难想象会投注大量心血,于浩如烟海的材料和纷繁庞杂的头绪中,爬梳提炼,认真结撰。这也再一次印证,一个有成就的写作者,必定拥有一份高远的使命感和诚笃的责任心,并甘愿为之付出辛劳。

  当然,以更高的标准衡量,这部作品还有若干尚待完善之处,列举几点。首先,作者并非描写航天科技领域的专业作家,或许与受到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采访条件的限制有关,书中属于作者本人的第一手的采访材料不够充分,因此涉及描绘人物的行动、事件的进程时,现场感有所欠缺。对于主人公的精神情感世界的 发掘,还应该更为深入。第二,探月工程的伟大成就是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紧密协作的结果,因此在以吴伟仁作为切入口和着力点重点描绘的同时,也应 该对前辈及同辈团队的工作有更丰富的着墨才是。书中这后一点显然不够。此外,篇幅上也还可以再做一些压缩精简,使之更为凝练。期待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弥 补不足,更上层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