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回到现场,致敬悲壮的生命(路艳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3日12:36 来源:北京日报 路艳霞

  作家何建明新书《爆炸现场》首发,回望记录天津“8·12”大爆炸

  回到现场,致敬悲壮的生命

 《爆炸现场》封面。 《爆炸现场》封面。
何建明何建明

  昨天,中国作协副主席、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最新作品《爆炸现场》在京首发,两位年轻的消防英雄周倜、连天琪也来到现场,他们亲历了天津“8·12”大爆炸,这本书里写了他们的战友,也写了他们自己。两位年轻人表情严肃,一言不发,但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作家讲述的过程中,20岁的周倜悄悄掉下了泪。

  对何建明来说,重回天津“8·12”大爆炸现场,是“最刺痛内心的写作”,但他说,把爆炸现场的悲壮生命写出来,更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那场灾难。

  70%的内容,媒体没报道过

  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深夜的天津大爆炸,造成165人遇难,其中消防人员占多数。从去年9月开始,何建明赴天津采访,与上百位消防队员及家属详谈,写成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是迄今唯一一部还原天津大爆炸的非虚构作品,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一一尽显。

  关于那场大爆炸,消防队员和指挥官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自警铃响起时,真正的火情现场如何?大爆炸前的瞬间,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对话?消防战士张超方昏迷40多天,在妈妈的呼唤下如何醒来?烧伤最严重的消防队员岩强,作为“烧焦人”是如何复活的?

  “这本书70%以上的内容是在媒体上没有的。”何建明说,之所以要写成报告文学,是因为新闻报道还有很多盲区,很多细节都被遗漏了,而他想告诉大家在那场大爆炸之后,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真实情况。

  比如,针对有人质疑消防指挥员在瞎指挥,何建明说,根据重听当时的对讲机录音,他所知道的实情是,指挥员及时下达了命令,“在现场一看有危险就赶紧撤”“暂时不能用水喷”,并不存在所谓瞎指挥。他甚至直言,消防队员的表现接近完美。

  和那些遭遇过灾难的消防员深入接触之后,何建明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他们没有被如此惨重的伤亡吓倒!”他数次提及自己和消防战士张超方见面的场景,小伙子昏迷了40多天后,在妈妈的呼唤下,刚刚醒来,“小伙子,你是英雄,向你敬礼!”何建明以一名老军人的身份,向这位年轻的消防员行了一个军礼,没想到张超方立刻用绑着白纱布的右臂,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的积极乐观,瞬间感动了何建明。

  一开始采访消防员并不顺利

  何建明最初是从电视上看到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新闻报道,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他有着强烈的欲望,“把真相记录下来”。

  因为当时爆炸现场情况复杂,有关方面不允许作家到达第一线。“直到国务院调查组开始调查后,有关部门找到了我,希望我写这个题材,我才幸运地获得了这样的机会。”何建明说。

  实地采访前前后后大约持续了两个月。一到天津,他坚持要到爆炸现场看看。“当我站在那个炸出来的大坑前,目睹被炸成一片废墟的现场时,我感觉自己的心像被铁叉子扎着一样痛苦不堪。”尤其是看到牺牲、失踪了的消防官兵们的衣服、遗物,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几度落泪。

  刚开始采访幸存的消防队员时并不顺利,他几乎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记不得,什么都记不得了。”他还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只是呆呆地坐在床上,不爱说话。

  “对于伤者,对于内心有痛苦的人,首先要信任。”何建明说,他自己是军人出身,和他们是战友,“只要一说我也当过兵,我们的感情就没有界限了。”初次见面时,何建明几乎很少让他们回忆不堪回首的瞬间,而只是问伤口还疼不疼,什么时候和亲人见的面等等。第二次见面,他拉来一车书给这些年轻人看,“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知道生活还长着呢。”逐渐地,那些紧闭的心开始逐渐打开了。

  还有一些现场,因为种种原因,何建明无法在书中呈现。他说,搜救队员在爆炸核心地,发现有一批消防队员牺牲在那里,他们成片地倒下,尸骨大多变成了一具具钙化了的白骨架,双臂高高地举着,右臂比左臂举得更高,“专家告诉我,当爆炸发生的瞬间,消防队员在牺牲前下意识地试图举手遮挡,而爆炸的气浪和燃烧的烈焰来得太迅猛,他们刚刚下意识作出一个抬臂动作时,生命便瞬间化成了灰烬。”

  “活着的人,要给他们保障”

  何建明2003年写“非典”,2008年写汶川大地震,2015年又写了天津大爆炸,对他而言,出现在重大灾难事件现场,报告文学作家不能缺席。

  1980年,24岁的何建明推出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腾飞吧苍龙》,“当时茅盾还在,我寄给他,在他编的杂志上发表了。这个作品还得了个全国奖。”他也从此在报告文学界声名鹊起。1998年,何建明完成《落泪是金》,社会各界自发向大学贫困生捐款2000多万元,并推动了国家针对这一群体的救助政策的改进。

  何建明今年60岁了,他很清楚凭借一部报告文学火遍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退后二三十年,一部作品能热闹一两年,但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了。”不过,不管别人怎么想,他依然觉得报告文学作家要有担当。他固执地认为,写报告文学,就是要引起人们的反省、警惕。此次写《爆炸现场》,他要谴责“那些为了赚钱而不顾他人生命安危的公司老板,还有那些失职、渎职的官员”。他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有关部门对后续问题的重视,比如关于那些幸存的、聘用制的消防员,“我可怜这些小孩,爆炸发生时,他们什么都不顾,冲到了现场。”但当他去实地采访时,他们的待遇并没有改变,还是每个月挣两三千元,“活着的人,要给他们保障,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何建明采写《爆炸现场》时,恰逢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一位非虚构写作者。“老实说,当我拿到翻译成中文的她的作品时,我有失望,也有欣慰。失望的是,她的作品不过如此;欣慰的是,我们可以比她写得更好。”何建明自认为,就《爆炸现场》这部作品,如果翻译得好,拿到西方世界,也丝毫不逊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