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让故事扎在熟悉土壤(钟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8日11:0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钟芳

  “卡车在泥泞、狭窄的弯道处放慢了速度,车灯下,岩石、树木的幽灵、模糊的影子和神秘的物体一一跃入眼帘,麦夫鲁特全神贯注地盯着所有这些奇观,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他将终生难忘。他们和狭窄的小路一起,一会儿蜿蜒向上,一会儿又盘旋而下,像小偷那样,悄悄地穿越一个消失在泥土里的黑暗村庄。村里的狗叫了起来,随后依然是深邃的静默,麦夫鲁特搞不清楚,这种怪异的感觉存在于他的脑海里,还是世界里。”

——摘自《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上海人民出版社)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亦如他利用6年时间完成的《我的名字叫红》一样,这本也写了6年。不过,与帕慕克以往写作风格不同的是,这次完全是“平民化”写作。

  一个游荡街头的流动小贩、3个年轻貌美的姐妹、几个延绵传承的土耳其家族,帕慕克以1969年到2012年的历史变迁为经,以伊斯坦布尔人的日常生活为纬,在本书里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伊斯坦布尔。

  故事的主人公麦夫鲁特,一个叫卖酸奶和钵扎的街头小贩,生于一个小村庄,那里可以远望迷雾湖畔,却一贫如洗。

  在城市与乡村、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善良与邪恶、贫穷与富有、喧嚣与沉默之间,伊斯坦布尔人在不断地找寻自我。而麦夫鲁特作为一个典型形象,被帕慕克塑造出来。毕飞宇说过,阅读有关村镇生活的小说要有耐心。前50页,你不是被劈头盖脸的人名打晕,就是让缓慢进展的情节磨得没有读下去的信心。可是,读帕慕克的小说完全不用有这种担心。这本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砖头书”,居然只用一章,仅仅几页的内容就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了。

  尽管表面看上去,麦夫鲁特兜兜转转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竭力去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甚至是好岳父。可是,纵横的历史却不断投射到他的生活里。面对那些事件,他显得那么渺小,哪怕有些是他亲历的。人生对于他来说,终是为生计奔波。

  麦夫鲁特的一生里经历了无数次的从无到有,这便是“活着”。他的“好人”标准:“沉默与拒绝”,是一种用弱小身躯对抗强大生活的自我保护主武器。这种坚韧淡泊的生活方式恰恰带给他平安,与他者的急功近利相比,麦夫鲁特的人生梦想得以安放。

  如果没有帕慕克的小说,许多人恐怕永远都不会知道世界上有一种叫“钵扎”的浓稠饮料。在书中,我们还有幸“品尝”了蕴含浓郁“奥斯曼”风情的美食:鹰嘴豆、肉桂粉、赫泽尔冰激凌、牧羊人沙拉、炸肉丸、小豆汤、干扁豆、肉末大葱。那么多诱人的食物,好像伊斯坦布尔离我们也不远。

  帕慕克写“伊斯坦布尔”就像马尔克斯写“马孔多”,永远也写不完。他们笔下的故事都是有根的,扎在熟悉的土壤里,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就像麦夫鲁特,一位标准的“伊斯坦布尔好人”,拥有一颗永恒的善良之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