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支土腥笔,聊作稻粱谋?——作家康志刚的“那些年”(刘世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8日09:4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世芬

  在我看来,写作这个族群,必由上帝精心“拣选” 。因为在我们身边,太多的优质作家胚胎,大多罩着吓人的中文硕博光环。有的家学深厚,经天纬地,有的天赋异禀,文思绮丽,他们的作家气象已然成型,然而其人生道路却与文学呈风马牛状。而有的人,倘若没有文学,或可长风万里,事实上反将文学与生命等量齐观,再也回不去。

  读完这本《康志刚小说集》 ,我觉得康志刚就是那个被文学一指点穴的人。本集子收录他1984年至2014年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中短篇小说46篇。首篇《这里,有一片小树林》刊于1984年《潮头集》 ,末篇《月亮明光光》见2014年第7期《时代文学》 。1984, 2014,两个年号,连接三十年,像不像康志刚的文学纪年?

  读书写作,是康志刚对这三十年的无缝填充。这本书显示,康志刚平均每年的发表量是六至八篇,加之那些发表却没被选入的篇目,以及写了却没能发表的半成品,其创作量,纵使让电脑代替人脑也无法精准计算。透过这本沉甸甸的小说集,我敢说我看到了康志刚的“那些年” 。

  这部书的写作背景皆为他的家乡河北正定县。中国北方农村的人情风物、世相百态尽收笔底。世俗的生存皆有代价,一支土腥笔,聊作稻粱谋?从学校到军营到工厂再到文化部门,这样的人生道路本应还原一个大众影像,身在其中,稍不小心就会让自己脸谱化,从众、舒适而惬意,可毛头小伙康志刚为了写作对生存的顽强抵抗却给我极强的画面感。正如他在后记里提到,有些文本带有明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痕迹,开篇的《这里,有一片小树林》 《风从园外吹来》以及《香椿树》让人一下子就触到那个时代的文气。更多篇目,比如《喜事》 《去杭州》 《假发》则呈现生活的别样脸孔,给庸常世事带来一点点惊栗、冲突,从而打破闷局。他的小说取自生活的若干断面,将之撞击、化合,内心的爱、恨、无奈与不甘源源流出,尤其那些人性的精微与温暖,让我们在这个并不完满的世界里不至于心灰意冷。

  村桥原树似吾乡!读着,浑然不觉地,发现自己正在跟随小说的某个情节进行一次精神还乡。眼前是一幅幅北方农村的光与影,连秋冬时节立于霜雪中的麻雀都从记忆中飞出来,与我来个栩栩如生的约会。假如你生于北方农村,这些名字会不会让你眼角濡湿:小花,珍儿,小春,根生,英子,张有子,美静……还有这些:毒辣的太阳,青草的香气,跳跃的露珠,玉米的紫须,麦芒的刺痛,农村的平房,县城的楼房,劣质的确良衣衫,坑洼的乡间小道,进城打工的摩托,悄然开回村里的小汽车,情窦初开的小儿女,龃龉不断又间或幽邃温情的父老乡亲……康志刚的笔下,鲜有那些以巨手推动历史之门的风云人物,多为被时代挟裹着一路踉跄又似撒欢儿的小草根。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笑着,哭着,挣扎着,祈盼着,每一个小人物都可以牵着我们的手走进正定,他们各有其轨道,成为一个自转星系,做着千古不变却又合情合理的选择。这,就是正定,连方言都是“原装” ,不必担心越淮而枳。

  正定是贾大山的故乡,文脉的传承使这里成为世人心目中文学的圣地与热土。康志刚从正定一路走来,从文学少年到中年。三十年间,我亲眼看到许多禀赋不错的写作人因难耐寂寞更换跑道,康志刚却是少数坚守者之一。一个饱读诗书且笔耕不辍的人,一旦与文字结为一个战斗单位,字纸芳韵,更令他文气氤氲,文事葳蕤。某些文艺人士,稍有发达则面目狰狞,文学却使康志刚成为一道风景,柔韧,淡然,儒雅,寥阔。

  文学虽掌管灵魂,却常被称为摸不着看不见的虚妄之物。 《圣经》里说:妇人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戴在猪鼻子上。依此,倘若这个金灿灿的世界无文学写作,“金环”会戴在哪里?在难以回避的平庸世界,勤于笔耕的“那些年” ,为一个写作人提供了一套明媚而有力道的密码。于是我们看到,从小说集《香椿树》到长篇《天天都有大太阳》 ,再到这部小说集,康志刚以稳健的步履,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精神标高,偿付着那些年的“读书茅屋夜” 。

  没有一个时代是不需要记录的,康志刚以淡定和冷眼呈现自己的笔底波澜,为我们忠实记录了尚未远去的这三十年。豆棚瓜架雨如丝,那些秉烛夜读,那些字纸海洋,绝非无意义的堆砌,它们让康志刚往人前一站,就站出了功力和修养,就“泄露”了他的“那些年” 。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