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无处安放的精神游魂(张丛皞)

——评朱日亮近作《一个人看电影》与《五车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7日11:50 来源:吉林日报 张丛皞

  朱日亮的《一个人看电影》和《五车间》,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故事,但是其所要表达的内在精神旨归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现代城市普通人所遭遇的情感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彻骨展示,是对“人”存在本体的追问。可以说,个体人的深层的价值诉求是表露于平凡日常生活的点滴中的,因此就像我们不关心一呼一吸之间的气息一样,我们也经常忽视这种对“自我”的确认,对个体向内、向里、向深的世界的关注,这就使得那些“突然猛醒的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从而成为生活的“笑话”和“小丑”。这两篇小说更加使人动容之处还在于,作者将这种遭遇安置在两个东北男人身上,就好比是以工笔的精致来绘制一幅大气的黄河奔流图,朱日亮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两个看似粗犷的东北男人内心深处的深层次渴望与追求,而结果都是悲壮的,不禁让人感喟万分。

  短篇小说《一个人看电影》的主人公周小天,是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和很多教体育的老师一样,脖子上挂着一只铜哨子,终日一身运动衣裤在操场上跑来跑去,他是一个话不多的人,那只铜哨子就是他的嘴巴,学生们只要听到哨子响,就知道周老师在上课。”按照常理,体育老师能够带给周小天的是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活泼多动、豪爽率直甚至有些许粗俗的个性,然而,我们的周老师却是一个独然于世的有着明确自我意识的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他渴望自我精神世界的丰富、渴望内心深处绝对的自由,因此他选择一个人骄傲地、隆重地、尽情地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过程中,他沉浸于自我营造的相对自由、放松、充实的世界中,体验老电影带给他的心灵、心理、情感、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出了家门以后的周小天神情自若地骑着自行车或是坐公交车前往他专门选择的一家较为隐蔽的处于老城区的名为“东方红”的电影院。从不网购或以其他方式得到电影票,而是要亲自前往服务台优雅从容地买一张,就连买票的纸币都是他之前亲自挑选好的。“因为电影是日场,一旦进入放映厅,周小天选择排位和座次就有很大的自由度,也就是说不必对号入座,这是他最中意的。位置选毕,他会慢慢坐下来等待电影开映。那一刻他表面仍是很平静,其实心里是有一点激动的,己经看了这么多的电影,还是止不住激动。”以这样的方式,主人公周小天实现了对自我存在及其价值追求的认定,这是十分不易而难得的。

  如果生活就这样安静地过下去那么就不是如戏的人生了,故事的转折在于妻子吕芳芳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周小天从电影院出来。我们说过

  这是属于周小天自己的秘密,“没有人知道周小天一个人看电影。说来看电影不是什么不好的习惯,看电影是生活的一种调剂。如果有时间,很多家庭都会选择看电影,只是像他这样喜欢一个人看电影的大概不多。”妻子吕芳芳也不例外,当她发现丈夫这个惊人的秘密以后,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跟踪与侦查,发现丈夫确实没有外遇,然后找丈夫摊牌,质问周小天为什么要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电影有什么意思?周小天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他想回答她的问题,发现他真的没法回答,这是一个让他苦恼的问题,苦恼不只是看电影被她发现,还在于他无法把自己打开,他无法解释”,于是他对妻子实话实说:“我真的没法回答你,我说不出来。”面对不依不饶的妻子,他最后妥协说:“硬要我说,大概是习惯吧。”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上孤傲的周小天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安处,十几年来一个人看电影的周小天感觉自己的生活“一下子缩了水”,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块压缩饼干”。在这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答复的妻子找来亲朋好友甚至是心理医生救援,以致于最后校长亲自出面以组织的名义与周小天谈话,当然无果而终。而我们的主人公的精神之“天”也从此塌了下来,在最后一次去看电影时,他突发脑梗塞,从那以后我们的体育教师改掉了一个人看电影的习惯,做回一个安分守己的体育教师。

  在短篇小说《五车间》中,朱日亮把这个在城市中游荡的精神孤魂放在一个客车厂的钳工身上。这个有着辉煌战绩的钳工王进山,在有着响当当名气的大企业黎明客车厂总装车间“五车间”上班。提起五车间,“听到的人会眼珠子发蓝,恨不得立马把闺女嫁给你”,“全国有名的国营大厂,哪个人不羡慕?”而提起王进山,这个15岁进厂、21岁就能带徒弟的技术好手,工友们都喊他“大王”。可以说王进山身上清晰地刻印着东北工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特时代精神。那种开创进取、人人奉献、不畏艰难、永争上游的创业精神在一个时期的东北创业者身上发挥到极致。因此,王进山的身上融合着个体自我与集体大我的双重价值追求。世易时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家房地产公司于十年前买下了五车间的全部,五车间也就成为了一座“巨大的空房子”,连同它那辉煌的过去、以及生活于此的人仿佛都瞬间消失,然而在这片废墟上,还有一个人不肯离去,他就是主人公王进山。他现在变身为五车间的更夫,帮着房地产公司看管五车间这块儿地,“自从当了五车间的更夫,王进山不再回家,对他而言,家就是五车间,五车间就是家,睡到哪儿他都是一个人。”“五车间”见证了王进山的成长之途,从人生的青葱到成熟,从立业、成家到有子。五车间的存在不仅是王进山个人生存的价值所在,是他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也是独属于王进山那一代人的时代精神的所在,这里有关于他以及那个时代的一切回忆,欢乐的、痛苦的、甜蜜的、心酸的,倘若“五车间”这一标志物消失了,那么融汇于王进山身上的个体的与时代的精神世界就会轰然倒塌,尽管这一天注定会到来。

  死守着五车间厂房的王进山,一方面受着蠢蠢欲动的入侵者的威胁,有人要来偷五车间的设备卖钱,另一方面又要经受着心理、精神上的煎熬。这里有他的妻子春刚的亡魂,有他内心最隐秘的情感——对高云的爱,还有他的从小就在五车间长大却智障的儿子黎明出走至今未归的悲伤故事,而这个孩子只认识五车间。这些理由足以让王进山对于五车间的坚守变得近乎痴狂。他断然拒绝了前来和他商量拉走五车间里的破铁轨和烂车床的人,在某天夜晚无所畏惧地与前来偷东西的人打斗而被打折了左腿;面对年近五十岁高云的示好,他仍然羞赧、不能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当铲车开到五车间来铲地的时候,他无奈但决然地选择了离开。这次与五车间的告别,将是一次永别,从人的存在性体验的意义上来说,王进山已经被“自我”放逐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王进山已经被“时代”放逐了。还好在故事的结尾,朱日亮并没有将悲伤一贯到底,他让王进山的儿子黎明回家、让好友高云归来,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王进山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从而掩盖他精神上的漂泊。

  不论是周小天对一个人看电影的执着还是王进山对五车间的坚守,都是作者对当下城市人精神世界的解剖,作者要努力发掘的是普通城市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日常风物其发生、存在的肌理与缘由,追根溯源其实是朱日亮要为当下城市人的精神现实立此存照。读过这两篇小说,我们可以仰望城市灯火通明的繁华夜空,为那些无处安放的精神游魂默默祈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