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最后的功课》:生命的赞歌(史中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6日10:50 来源:文汇报 史中兴

  我与高陶相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于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她热情、真诚、亲和力强,每天午后,她两口子必去海滨泳场,我也酷爱游泳,常常同行,边行边聊,很快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北戴河的相聚不过十来天,以后的日子里,她的一系列文字,她文中透出的火热生命气息,她经历的曲折坎坷却也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却跟我常相伴。

  高陶多才多艺,能文会画善舞,在大学是舞蹈团长,有“高兰诺娃”的绰号,后来在歌剧舞台上跑过龙套,在基辅客串过街头歌手。她是中国世界华人作协聘约的一级作家,当过萧三的助手,任教于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及翻译课,在莫斯科结交不少三教九流的俄国朋友。她说她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她自然也是一本书。有的书一览而过,有的书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有的书可以在你面前打开世界一角,让你反复流连。这本可称为她生平缩影的散文集,在我面前打开的就是这样的世界。尽管我跟她相识多年,看过她多本专著,翻阅这本书的清样,我还是忍不住拍案惊奇,她还有这样的经历!

  高陶的散文,抒情色彩强烈,每篇都离不开人与社会,捕捉的是人情、人性的光亮。她经历丰富,阅人无数,她有不少奇遇甚至艳遇。50多岁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在莫斯科被一个老教授当成35岁的姑娘追求,与其相周旋的过程,读来令人喷饭。她笔下的各种人物给人的感觉是,我们好像见过面。对那些给她带来厄运的人,她不书其名,寥寥数笔,生动勾画出其人嘴脸。

  高陶有浓厚的俄罗斯情结,本书对多位俄罗斯作家、学者朋友的创作生活评析精到,对前苏联解体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有深入观察。她俄语娴熟,在俄罗斯和东欧游走,人家分不出她是俄罗斯人还是中国人。她在莫斯科大学的讲授,深得师生赞许。系主任给她做的鉴定中,称“她编的教材对于亚非学院今后教学过程的完善将给予很大的帮助。”

  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丰裕还是贫瘠,厄运临头时能不能挺得过去,与亲情、爱情、友情的滋养、支撑关系极大。本书写母亲、父亲、丈夫的篇章,令人动容。她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她是这样表达对母亲的感念的:过去,无论自己走到哪里,都睡在母亲的梦里。今天,无论自己多么衰老,母亲总睡在自己的梦里。她的丈夫是上海人。上海男人会操持家务,有“小男人”之称,她丈夫做家务也很能干,几十年婚恋生活给她的切身感受是,男人是大是小,取决于此人的胸怀与见识。她男性朋友比女性朋友多,婚后还有男人追求她。一个有身份的男人,为了追她,每天到她家为她抄稿,抄了十多万字。发现别的男人也对她青睐,提醒她注意。她把此事告诉丈夫,丈夫哈哈大笑:他以为他是谁呀,我对他还没有说三道四呢! 如此豁达大度,岂非名副其实的大男人! 近年我们每年都有一两次见面,每次她两口子相亲相爱,携手同行,叶芝的诗句她能脱口而出: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时代的阳光照耀她生长,时代的风暴也险些让她夭折。她幼年时广读俄罗斯文学名著,大学读的是俄语专业,毕业时俄语已不时兴,被分配到河西走廊一个荒僻小城。夫妻分居两地20年,终于调进北京与她在中央歌剧院当演员 (后为团长) 的丈夫团圆时,两个孩子都大了。

  高陶是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再顽强的种子,阳光下才能生长。她终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这对于不放弃追求、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人才是有意义的。在知命之年,她才情爆发,由俄语专家转入文学写作,一发而不可收。她的散文和译作,频频见于 《人民日报》 《诗人》 《作家》《苏联文学》 等多种报刊。尤为可贵的是,她为数位科学家、大学校长、我国首任驻美大使写的传记,广受欢迎。有的作品是在疾病折磨、视力严重减退的情况下完成的。她说写作成了她生命存在形式,不写作死得更快。这是一本个体生命和时代、历史交织在一起的书。读这本书,能感受到她生命力勃发的强度热度,增知识、长见闻,从中获得诸多人生感悟,这本书会让读它的人喜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