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走进孩童日常生活的精灵(彭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4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彭 懿

  玛丽·波平斯阿姨可能是天底下每一个孩子都梦想拥有的一位保姆了。这个长得像“荷兰木偶”、出门总是戴着白手套、胳肢窝里夹着鹦鹉头伞柄的伞、不停吸鼻子的年龄不详的女子,到底是凭什么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呢?

  她古怪,爱发脾气,自大而又高傲;她相貌平平,却极度自恋,总以为自己是一个美人胚子;对孩子们,她不苟言笑,连一点点耐心都没有。可在她不请 自来的那天,简和迈克尔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就发现事情有些蹊跷了——一个女人的身影被风吹到了门口,她着地时,整座房子都摇动了。接下来的事情更加匪夷所 思,她两只手拿着手提袋,坐楼梯扶手滑上楼。更让孩子吃惊的是,她从空空的、被称为毯子的手提袋里,像变魔术似的,拿出来一块肥皂、一把牙刷、一张折叠行 军床……家里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魔法人物一般的保姆,孩子们又怎能不激动、不被她迷住呢?

  作者帕·林·特拉芙斯是怎样创造出玛丽·波平斯这个儿童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形象来的呢?说独一无二,是因为在过去的童书中,魔法人物虽不胜枚举, 但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走进现代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既是凡人又不是凡人的形象。特拉芙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要寻找自传的事实,玛丽·波平斯就是我 自己生活的故事。”玛丽·波平斯有原型,作者童年时就有这样一位保姆,外出时总是带着一把鹦鹉头的伞,一回到家里,就会把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孩子们听,可 一旦说到重要的地方,便会以接下来的话不适合孩子听为由,突然把话头中断。

  对于小读者来说,玛丽·波平斯阿姨最大的吸引力还不是魔法,而是她的神秘。

  她是会魔法——可这样的人物并不稀奇,童书里多的是。稀奇的是,她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比如,玛丽阿姨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了?在《随风而来的 玛丽阿姨》里只是说她乘东风而来,乘西风归去;而在系列的第二部《玛丽阿姨回来了》里,她拉着一根风筝线从天而降,最后坐着旋转木马回到了天上,变成了一 颗新的星星……第二个疑问是她是谁?智者、动物之王眼镜蛇给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答案,它说她就是孩子们,就是它自己。到了系列的第三部《玛丽阿姨打开虚幻 的门》里,她又被说成“是变成真实的童话”,是不是越说越解释不清了?

  作者根本就不想解释。换句话说,作者故意把玛丽·波平斯写成一个迷雾重重的人物。小峰和子在《大人英国儿童文学读本》中说特拉芙斯这样写,是因为“特拉芙斯从自己的童年经验中知道,越是不解释,反而越是能在神话带来的惊奇中培养想象力”。

  如果一定要追问玛丽·波平斯到底是谁,马杰丽·费希尔说得再好不过:“她就是一个精灵”,一个走进现代孩童日常生活的精灵。内斯比特是这类“日 常魔法”式幻想小说的鼻祖,她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里也有一个精灵,不过,它与玛丽·波平斯相比显得太小儿科了。玛丽·波平斯的魔法世界则要大多了, 大到壮阔的星空和浩瀚的宇宙。特拉芙斯曾以《只要连接》为题发表讲演,她说只要连接“已经与未知”、“过去和现在”,就能把玛丽·波平斯呼唤出来。

  孩子们喜欢玛丽·波平斯阿姨,是因为她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引入了幻想的世界,带领他们去冒险。希拉·A。伊格在《故事之力:从中世纪到现 代的幻想小说》中说:玛丽·波平斯虽然声称“各人有各人的童话世界”,但她的任务就是推开那扇“虚幻的门”,把只拥有平凡想象力的普通孩子送进门去。而且 这种冒险是有限制的,就是绝对不允许自己擅自去冒险,冒险一结束,就要立刻回到井然有序的日常生活。“玛丽·波平斯”系列最大的叙事特征就是幻想世界与现 实世界的边界被彻底地模糊掉了,所以《纽约时报》的书评才会说:“当玛丽·波平斯出现在附近的时候,她身上的那股魔力,总是让读者分辨不出真实的世界在哪 里渐渐地变成了幻想的世界。”

  对于“玛丽·波平斯”系列,批评家们也有不少争议。反对的一派认为故事不连贯,运用魔法也有点随心所欲。支持的一派则认为玛丽·波平斯成功的秘 密,或许就在于这种魔法的随意性。而且从表面上看,一个个故事是独立的,但其实每一章都有各自的特征,如第2章“休假”像童话,第3章“笑气”像荒诞闹 剧,第5章“跳舞的牛”像鹅妈妈童谣,第11章“买东西过圣诞节”像神话……德博拉·科根·撒克与琼·韦布更是在《儿童文学导论:从浪漫主义到后现代主 义》中指出:特拉芙斯的作品是一次现代主义的写作,尽管排斥直线叙述,这似乎缺乏连结,但文本并不是一连串的特别事件。文本有一个模式,使读者能在玛丽· 波平斯的神秘世界里得到领悟。

  这个系列,特拉芙斯一共写了6本,其中第4本《玛丽阿姨在公园》和第5本《玛丽阿姨在樱桃树胡同》之间相隔了30年。有一个16岁的年轻人评论 这些书“只能是由一个疯子写的”,特拉芙斯把它当作赞美,她说一个作家就是需要发狂,因为这就是她创作玛丽·波平斯时的状态:“不是我创作了玛丽·波平 斯,而是玛丽·波平斯创作了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