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心头阁住,儿时那种情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4日09:30 来源:中国作家网 萧 袤
  

  我是一个没上过幼儿园也没上过大学的人。没有这一“幼”一“大”的“科班经历”,让我深感自卑。自卑的原因是读书太少。这种自卑感也许会贯穿一 生。不过也有好处,我总觉得跟那些“两头”都“科班出身”的人相比,差距太大,在读书方面要“补课”,因此也慢慢养成了爱读书、乱翻书、读杂书、读书杂的 臭毛病——你也可以说是好习惯。

  我不知道“小人书”算不算童书,应该算吧,尽管大人也可以看“小人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小人书”大行其道的时期。现在想来,我之所 以后来以写作儿童文学为生,也许跟小时候看过很多“小人书”有关。我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是一本“小人书”。在柘林铺供销合作社嵌玻璃的木制柜台里,怎么会 躺着一本那么精美的“小人书”呢?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柘林铺那么小,那么偏远,而那本“小人书”却那么漂亮,那么吸引人,我一眼就“相中”了。吵着 要父亲买。父亲不买。不买的原因是,父亲说:“你书包里有书呀。”他指的是母亲给我缝的黄布书包里仅有的两本书:一本语文课本,一本算术课本。还有一个重 要的原因父亲没有说:家里没有钱。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而我家更穷。父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叽叽咕咕地吵着要他帮我买,父亲还是不买。父亲46岁上生 了我,他很疼我。我比较乖巧,因为父亲爱喝酒,我就对他说:“等我长大了打酒给你喝。”也许父亲被这句话打动了,一咬牙,给我买下了那本小人书,定价一毛 五分钱,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这本小人书的名字叫《杨门女将》,王叔晖画。后来,每次有机会上县城去,我也会拿着积攒许久的零花钱,去东门青石板 老街租书铺花个一两分钱租点“小人书”看。直到上初中了,我还喜欢看“小人书”。同学之间互相换着看,只要你有一本“小人书”,并且看得足够快,以此当 “本钱”,基本上可以把全班同学乃至全校同学拥有的所有“小人书”全部换到手。这种“小人书”情结一直保持到现在。有一个时期我狂热地购买“小人书”,不 论品相好坏,见了就收,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里提。空闲的时候,还动手修补破损的“小人书”,放在一大摞厚书底下压平,再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以便随时 翻阅。抚摸着泛黄的纸页,欣赏着优美的线描,我会在嘴里叨念着龚自珍的《百字令》:

  “心头阁住,儿时那种情味。”

  如果“小人书”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童书,那我小时候几乎没看过什么童书。反倒是一个过路人无意中留在我家的《说唐》,让我记忆犹新。《说唐》当 然算不得童书,不过小孩子看起来也津津有味。里面的英雄好汉个个都身手非凡,武艺高强。“好汉排名榜”我记得很清楚,张口就来: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 好汉宇文成都,第三条好汉裴元庆……很奇怪,在“十八好汉榜单”上,少年英雄罗成怎么排到第七?秦叔宝居然排到第十三?尉迟恭竟然排名第十四?还有一个好 汉叫王伯当,使一支长枪,箭法天下无双。看过《说唐》,又看过《水浒》《三国》《杨家将》等,再在村街茶铺里听说书人唱:“一支长枪王伯当,二弟关公斩蔡 阳,三气周瑜在芦花荡,四弟失落在番邦,伍子胥雪夜过昭关,镇守边关杨六郎,七擒孟获诸葛亮,八仙过海戏龙王……”觉得真有意思!书里的人物仿佛都是咱家 亲戚似的,一一打眼前飘过。

  我自己上县城新华书店买的第一本书是《千家诗》。清晨,牵着牛,踏着露水,走在乡间阡陌上,也不忘带上《千家诗》。有时候骑在牛背上读得摇头晃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就是源自这本《千家诗》。

  父亲有一个酒友,喝起酒来两只眼睛的上下眼皮都“眯缝”到一块儿去了,脸也“肿”得怕人——就是传说中的喝“大”了。母亲不喜欢那人,叫他“酒 面糊”——嗜酒如命整天糊里糊涂的意思。父亲说他读过老书,父亲请他帮我在蓝格子本上用红圆珠笔手抄了一本书,书名叫《增广贤文》:“昔时贤文,诲汝谆 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读过之后我才知道,父亲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也是出自《增广贤文》。父亲还说:“读熟《贤文》会说 话。”我长大后对传统文化(诗书画印、甲骨文、山海经、历史、中医)和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对联、古代笑话、神话传说等)感兴趣,大概也是小时候读 《千家诗》《增广贤文》埋下的种子。

  上初中时,我读过中国儿童文学三大核心杂志:北京的《儿童文学》、上海和江苏的《少年文艺》,还曾在县图书馆借阅过哈代的长篇小说《还乡》。读 师范时学校开设有“儿童文学”选修课,这才接触到童书,包括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童话名著《敏豪生奇游记》以及许多中国童话作家叶圣陶、张天翼、贺宜、陈伯 吹、包蕾、金近、洪汛涛等等的作品直到19岁参加工作后,我才真正开始了“业余”的读书(写作)生涯,狂读不止,“补课”一直补到现在。这种“补课”也许 一辈子都补不完,然而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记得那句话就够了:

  “心头阁住,儿时那种情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