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品读《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王书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0日09:49 来源:吉林日报 王书艳

  原生态纪实文学的价值体现

  ——品读《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

  也许时间在我们的记忆中种植了太多的荒芜,湮没了太多记忆,但有些记忆由于它的沉重和辉煌,是不能、也是无法忘记的。这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记忆有些保留在头脑里,有些保留在实物里,有些保留在文字里。抗日战争的一段惊心动魄的记忆,就保存在了作家高建国的长篇纪实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里。

  这部近四十万字的著作,以恢弘的气势,翔实的史料,崭新的视角,生动的文笔,深邃的思考,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史实,成功塑造了陈毅、叶飞、刘飞等英雄形象,歌颂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弘扬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创作态度十分严谨,做了大量调查采访工作,作品中的历史事实、故事细节都有准确可靠的来源,从而使这部作品牢牢地建立在了真实史实之上。对于纪实性文学创作来说,真实是基础、更是生命。

  这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充满了审美的灵性。作者从自己到苏州寻觅一枚富有传奇的子弹写起,引出了新四军指挥员刘飞的故事。我觉得,《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破题”破得好,也就是说开篇好。这样一部笔力千钧、气壮山河的作品,却从寻觅一枚子弹写起,以小写大,充满悬念。虽然只是一个开头,却足见作者的艺术准备和创作才华。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于表现重大题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恩格斯曾经渴望作家描写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建议作家表现工人生活的积极方面。列宁认为,凡是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至少应当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显然这部作品已经在“描写叱咤风云的革命英雄”,已经努力探索“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

  与这个重大题材相适应,作者采取了一种高屋建瓴、恢弘澎湃的艺术风格。例如,作者在一开篇就展示了一种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阴谋,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德、意、英、法《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国民党统治集团各派政治势力的角逐等等。再如,这部作品的大气派还体现在全景式地表现了皖南事变、黄桥决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核心,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倾向。高尔基说:“写革命英雄必须用史诗式的语言,必须朴实,甚至庄严,要避免任何装饰。”我觉得,《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已经或者努力奔向这种艺术境界。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上,这部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不论是革命领袖还是普通战士,都有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有一个周恩来与小战士对话的细节就突出了这一点。

  二是把人物放在历史紧要关头来表现,也就是说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例如,为了更好地表现叶挺、项英等人的形象,把他们放在皖南事变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激烈军事冲突中去塑造。

  三是表现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例如,为了把陈毅的形象写得更丰满、更可信,书中还描写了陈毅与张茜的爱情,有两人鸿雁传书、诗词传情的细节。

  表现历史,不是为了复制历史,而是要透过历史给今天的人们以新的启示。《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展示了历史的真实性。虚构性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根本在于本质的真实,而对于纪实性的文学创作来说,却绝不能虚构。柏拉图指出,艺术最严重的毛病是说谎。《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在史事上力求准确甚至是精确,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过程等等都有出处,绝不妄言。

  《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也可以当作历史来读,当作新四军的军史来读。原因是在这部作品中有真实具体的、有些是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而对这些资料作者是用一种历史学家的眼光进行处理的。

  作品在结构上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特色。这么长一部著作如果按照线性时间来结构,会非常的沉闷和平庸。而作者不时地插入现场采访的场景和记录,不仅打破了这种沉闷,也增加了作品的信息量和作者的在场感。艺术的感人之处不在于“丰富”,而在于“丰满”,不论是情节的展开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的确可以称得上一部具有重要精神价值和审美特色的好作品。(作者系报告文学作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