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在发展中守护好京城的历史文脉(汤华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9日11:03 来源:北京日报 汤华臻

  今年全国“两会”上,京城历史文化保护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此次提案中有3个都是围绕如何保护北京旧城,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朱乐耕委员也纷纷就此发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正是这种由传统代代延续而来的文脉,赋予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魅力与内涵,令其展现出独特的精气神。纵观世界上一些著名城市,之所以被视为世界文化名城,莫不源于始终坚持历史文化传承,坚持并发扬自身城市特色。反之,如果一个城市在发展建设中忽视传承,割裂文脉,往往就会沦为钢筋水泥的森林,成为建筑物的堆砌,毫无个性可言,也无价值可言。

  北京作为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根深源远。“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三山五园的皇家苑囿,前门大栅栏的商业文明,南城的市井民俗文化,形成了北京的集体记忆;从四方格局到中轴通脉,从红墙金瓦到胡同院落,错落有致的城市布局、恢弘大气的城市形式,培育了经典的北京元素。而作为六朝古都,北京更氤氲了一番大国首都气派。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需要像爱惜生命一样去保护。

  毋庸讳言,既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实现多功能的城市建设,的确是个难题。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北京古都风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近些年,北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步步加码。33片文保区的修缮、提升、改造、疏解工作,“一轴一线一带”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等等,都在稳步推进。大国首都的文化气息愈发浓厚,记忆中的老北京面貌愈发清晰。

  让古都风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最重要的是实现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相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辉映。现阶段,北京正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让城市建设从“同心圆”“摊大饼”中跳出来,促使历史城区“由聚到疏”转身,北京方能更好保住文脉之“根”,夯实持续发展的基底。当然,保护并非一味固守,建设发展并非简单叠加。在城市改造开发的过程中,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同时大胆融入传统符号,灵活运用北京元素,让人们能够品味到新北京中的老北京味道,才是真正的有机更新、有机融合。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形态百变多样,规划建设注定常说常新。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我们需要谨存敬畏之心,把城市当做艺术品来打造,让凝结着我们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城市,养育着我们的前辈、同辈与后辈的热土,更有底蕴、更有风格、更宜生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