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叙事迷局如何取消世界的边界(方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9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方 岩

  ■新作聚焦

王安忆长篇小说《匿名》:

叙事迷局如何取消世界的边界

  在《匿名》中,王安忆无意叙述一个可能会被类型化或者说有鲜明主题的故事。但是在叙事的过程,她又让故事不断向各种类型或主题发出暧昧的召唤。

  与其在知识的意义上去计较那些抽象的辩题的对错和方向,倒不如说王安忆在试探我们目前的知识、理论关于人、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认知边界,她使用的工具便是想象力,想象力越过认知极限的地方便是一片“匿名”的区域,而这个区域可能藏匿着新的智慧、真理和秘密。

  《匿名》发表的时候,王安忆说朋友鼓励她“要有勇气写一部不好看的东西”。是否“好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个人喜欢,难以定论。但是绵密的细节纹理、复杂抽象的命题和简约冷峻的语言,确实让王安忆以“匿名”的方式写出了一部无法通过其写作脉络来辨识的作品。

  上帝的迷局

  对于读者而言,阅读的期待与失落交替进行。 这正是王安忆在叙事上的“霸道”和高明之处:为了避免这个故事被可能的主题和类型收编,她故意布置了这个“匿名”的叙事迷宫。读者在一次次阅读受挫后,只 能依靠王安忆所指引的思考方向。如陈思和所言:“这个作家就变成了一个上帝。”

  就情节本身而言,这个故事基本架构非常简单:一个被错认而遭到绑架的人被抛弃于与世隔绝的深山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后,被人发现并开始重建对俗世日 常的认知。于是前半部叫《归去》,后半部叫《来兮》。这种描述显然大大简化了王安忆在叙事上的野心。事实上,王安忆无意叙述一个可能会被类型化或者说有鲜 明主题的故事。但是在叙事的过程,她又让故事不断向各种类型或主题发出暧昧的召唤。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唤醒读者某种阅读记忆和阅读期待,却又在不断地挫 败、消解它们。

  具体说来,小说的开头充满悬疑,似乎要展开探案推理的故事模式;在家人找寻的过程中,展开的却是世情冷暖、人间百态、三教九流、芸芸众生的浮世 景象,像是世情小说的缓缓铺展;被绑架的人在幽闭的空间里辨识外面动静,听着两帮人在为是否绑架对了人而争吵,在江湖黑话中辨识信息时,总让人感觉一个惊 心动魄的黑帮故事将要发生;及至这个被错认的人被遗弃在深山里时,时间停止,万物静谧。一个失忆的人,忘记自身身份、历史和教化的人,与一个天地蛮荒的原 始空间相遇,人与万物彼此打量,时间流转只是日升月落的循环。这样的故事氛围难免令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那些“寻根”故事;后来这个“匿名”的人被人发 现,送进了小镇的敬老院。这个小镇民风颟顸而朴素,奉行一套未被现代社会熏染的处世原则和人际关系,而与这个人日常交往的都是些畸零的人,如丧失劳动能力 的老人、患有白化病的少年、先天心脏有病的儿童、黑帮大哥等等,此时的故事在写实意义上有些像与现代主流文明保持距离的边地风情小说,在隐喻意义上又有些 像与主流社会有些隔绝的边缘群体的故事。这些近似某个类型或主题的叙事往往是展开不久又转向别处。对于读者而言,阅读的期待与失落交替进行。我想,这正是 王安忆在叙事上的“霸道”和高明之处:为了避免这个故事被可能的主题和类型收编,她故意布置了这个“匿名”的叙事迷宫。读者在一次次阅读受挫后,只能依靠 王安忆所指引的思考方向。如陈思和所言:“这个作家就变成了一个上帝。”

  王安忆一边苦心营造着叙事的迷局,一边又强势地掌控叙事的走向,这一切源于她所要实现的叙事意图,如其所言:“以往的写作偏写实,是对客观事物 的描绘,人物言行,故事走向,大多体现了小说本身的逻辑。《匿名》却试图阐释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跟以前不是一个路数的。这种复杂思辨的 书写,又必须找到具象载体,对小说本身负荷提出了很大挑战,简直是一场冒险。”很显然,王安忆试图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讨论抽象的命题,而这种尝试不仅与读 者关于小说的共识相抵触,而且对于王安忆本人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所以王安忆需要利用既有类型/主题的小说惯常叙事形式来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她的抽象叙 事,同时她也需要通过对具体经验的描摹渐渐完成写作思路的铺展和抓变。

  我们可以以《匿名》的上半部《归去》为例,继续谈论王安忆在叙事形式上的匠心之处。《归去》的内容分两部分展开,一部分是家人寻找失踪者并逐步 放弃的过程,一部分是失踪者在被绑架、转运的过程中逐步丧失对外界信息的辨析能力并最终被抛掷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生存的过程。在叙事刚展开的时候,两 个部分的内容交替进行、彼此映照。在这个阶段,既是现代世俗文明逐步展开的过程,也是失踪者逐步远离现代世俗文明的过程。事实上,这个现代文明的逐步展开 还有更为长远的叙事意义,即为后来建立起的原始、野蛮的环境提供参照与铺垫。

  在失踪者刚被带入山林时,王安忆的叙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开始逐步减少了第一个部分内容的叙事容量,而渐渐加大了第二个部分的叙事容量。叙事 比重和频率微妙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失踪者逐步忘却历史、身份、知识、记忆的过程,而这些无一不是现代文明的标记。所以《归去》的结尾写到家属去警署注销 失踪者的户籍时,有关现代世俗场景就完全在文本中消失了,而原始、野蛮山林及其隐喻“世界”开始统治了文本和叙事。至此,王安忆方能愈发从容地在一个迥异 的“世界”中展开思辨和讨论,就像王安忆自己也承认的那样:“写到后面我得心应手了不少。”坦率地说,这确实是一个朴拙然而却颇具成效的叙述过程,正是通 过对类型/主题小说叙事模式和阅读期待的利用,王安忆有效地把读者的思考引向了自身的叙事意图,而且借助微妙的叙事结构的调整和大量的铺垫,她也平稳地实 现了从具体经验的描摹到“抽象的审美之旅”写作方式的转变。

  极端的实验

  王安忆煞费苦心地处理叙事形式,就是为了能 够通过这个文本实现或剥丝抽茧、拂尘见金或大开大阖、信马由缰的自由“议论”。传统现实主义的中“议论”大多表现为具体情节的评价,王安忆的“议论”则溢 出了这个范畴,更像是细节铺展中微弱的停顿,是关于细节的注释和补充。它的功能更像是细节、叙事的丰富,是一种以想象力支撑的抽象思辨形式。

  “王安忆的小说越来越抽象,几乎摆脱了文学故事的元素,与其说是讲述故事还不如说是在议论故事。”陈思和非常精辟地评价了这部小说最终呈现的文 本形态。甚至可以说,王安忆煞费苦心地处理叙事形式,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这个文本实现或剥丝抽茧、拂尘见金或大开大阖、信马由缰的自由“议论”。传统现实主 义中的“议论”大多表现为关于具体情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又完全受制于作者试图灌输的价值观,在极端上甚至表现为把叙事降格为观点的例证。王安忆的“议 论”则溢出了这个范畴,它更像是细节铺展中微弱的停顿,是关于细节的注释和补充。因此,在我看来,这种“议论”的功能更像是细节、叙事的丰富,是一种以想 象力支撑的抽象思辨形式。

  若在整体上把《匿名》视为一场思辨,便会发现它是一部依靠想象力来成全抽象思辨的叙事。首先,王安忆“处心积虑”地引导读者见证了,我们熟悉的 一切是如何渐渐烟消云散的。她让我们清晰看到一个人摆脱历史、社会、语言、记忆以及身份、具体的生存环境——这些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建构性因素 ——的过程,并让我们心悦诚服地相信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人“退化”为只具备生理特征和生存本能的人是可能的。用具体的事件来展示这个过程固然必要,但是将 具体、偶然的事件变得对读者具有说服力、引导性,则需要依凭强大的想象力所制造的迷惑性、欺骗性。其次,当这个只具备生物性特征的人两手空空、“赤裸裸” 地走进那个只依靠自然法则运行的世界时,王安忆念兹在兹的关于“语言、教育、文明、时间这些抽象概念”的讨论和思辨才有了可能。

  王安忆设置的情境中,“人”是自然法则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说自然之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与其他自然、生物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有当“人”与 周围的自然、周围的世界相互识别、命名时,“人”才有了区别于其他自然的可能。换而言之,在这个情境中,王安忆试图重新演绎“人”的起源过程,即从“人” 藏匿于“自然”,到“人”区别于“自然”这一过程。严格说来,只有到了后面那个阶段,上述那些抽象概念才有了可以依凭的具体材料,因为这些抽象概念的起 源、发展无一不与“人”从生物性向社会性、历史性转变的过程相关。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王安忆需要调动想象力提供细节、描述具体进程,由此那些抽象概念的 讨论才能落实在具体经验上。尽管考古发现可能为这个过程提供一些实证性知识,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重建、演绎具有说服力的、鲜活的具体经验,则是需要非凡的 想象力的。

  这一切都使《匿名》像是一场精细设计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封闭性实验。她预设了前提,设置好参数,搭建了情境,全神贯注地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种种情 况,做出猜测、判断,并试图引起其他人讨论参与的兴趣。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知识的意义上去计较那些抽象的辩题的对错和方向,倒不如说王安忆在试探我们目 前的知识、理论关于人、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认知边界,她使用的工具便是想象力,想象力越过认知极限的地方便是一片“匿名”的区域,而这个区域可能藏匿着新 的智慧、真理和秘密。这也是何以王安忆会强调“耐心点,坚持看完下半部”的原因。因为,在后半部《归来》中,那个实验对象走出了极端的情境、慢慢恢复了对 周遭世界的感知后,王安忆的叙述也越来越接近读者熟悉的经验范围。这个时候,王安忆的实验已取得成效并接近尾声,她也不再需要以最大程度地试炼、冲撞甚至 是瓦解现有认知及其承载的想象力为代价了,毕竟她最需要的是把这个实验成果带回现有的文明、以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