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学要涵养和谐的心灵(李晓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9日09:13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东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导向问题,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文 学来源于生活,要向人民学习,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同时,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人民,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也是题 中应有之义。

  东西方早期文明相距遥远,各自发展,但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主张通过文学作品陶治人的情操,却是共同的。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遐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成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广而言之,对文学作品功用的基本看法。而其中的 “群”,即指以文学为媒介相互交流、沟通情感,养成健康美好的心灵情态。在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的功能是“卡塔西斯”,无论翻译 成“净化”还是“陶冶”,内涵都指心灵经过文学的洗礼而在情绪和认知上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实现升华。

  理论上如此,文学实践上更是。诗经、楚辞、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然被誉为时代文学之代表,数量当然不少。孔子从大量 的民歌中选编成《诗经》,总论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入选标准主要就一条,即让读者产生美好的情感,而非邪念。唐诗无论初盛中晚,宋词无 论豪放婉约,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之璀璨瑰宝的,都是描绘美丽的景色、抒发真挚的情感、营造深远的意境、运用和谐的韵律,拨动灵魂深处的琴弦,给人以美 的享受。一说起中国文学,就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想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到“明月出天山,苍茫 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到《长生殿》《红楼梦》。跨越数千年的中国文学 史,代有其胜,风格各异,流派繁多,但崇真、向善、扬美的根本追求从未改变,构成了中国文学的基因血脉。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甚至光怪陆离,引发延伸出的情感更加复杂。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仅要对原生态的素材进行筛选,也要过滤提 升原生态的情感,更要注入作家的理性认识和思想倾向。作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意即担负着引领读者思想、滋润大众心灵、塑造公众人格的责任。清代大 儒顾炎武曾言,“文需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有益于世道人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优秀作家的自觉创作追求和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舆论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不仅对于新闻舆论有指导意义,用之于文学,同样具有针对性。做到这一点,我 们的作家就需要用深刻而温暖的目光观察生活,以强大的正能量提纯萃取素材,挖掘出本质的真实,化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用真善美的形式把真善美传 递给广大读者,涵养和谐心灵,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