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朱美凤:时代在变,校对质量不能变(李婧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7日10: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婧璇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不能替代编辑,要提高编校质量只针对校对质量也是不全面的。

  ——2014年全国三八红旗手、人民文学出版社排校部副主任 朱美凤

  □本报记者 李婧璇

  “在人民大会堂这么庄重的场合出席表彰大会,当时我心情很激动。作为校对工作者获得这一荣誉,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十几年工作成绩的认可,也是对校对岗位重要性的一种肯定。”谈及当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一荣誉称号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排校部副主任朱美凤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坦陈自己当时那一刻的激动心情,“在会上听了很多优秀代表的事迹报告,深深为之感动,意识到自己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努力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能辱没这一光荣称号。”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作为一名“80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朱美凤,2002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人文社校对科工作。谈及自己当年的这一职业选择时,朱美凤表示,在4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人文社的作品,认识到人文社在文学出版领域的重要地位。“对人文社作品的喜爱、对文学出版的兴趣使我对人文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从小形成的对文字差错的敏感又促使我选择了校对这一岗位。”

  具有优良传统的人文社校对科,对校对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新员工必须从折校做起,折校质量达到合格并能长期保持稳定后再进入试读阶段(即试行通读),在试读阶段全面接触通读工作的方方面面。试读的校样由多位老通读进行把关。这些老通读既是老师,也是考官,只有通读质量达到合格并长期保持稳定才算“出师”,才能正式成为通读人员。

  和所有的新员工一样,当时进入校对科之后的朱美凤就是从折校的一校开始做起的,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她的校对水平的提高可谓是突飞猛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年以后,朱美凤就通过了考核,正式“出师”,成为通读人员,这在人文社校对科的历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谈及此中的秘笈时,朱美凤表示,自己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份校样,后面的校次提出的问题都会及时核查。“平时经常向同事尤其是老师傅们请教,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不犯同样的错误。能不能通读全看质量,时间长短全凭自身。”她说。

  锐意进取 大胆创新

  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朱美凤开始参与校对科的管理工作,“当时什么都不懂,只是按照前辈教的去做”。后来时间长了,尤其是主管校对业务后,朱美凤对校对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面临的问题更多了,压力更大了,这些都促使我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面对着社内校对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朱美凤探索出一条“以保证图书质量为前提,以内校为核心,加强外校管理,合理利用外校资源”的路径。“相对于人文社的出版规模,校对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借助外校资源势在必行。”针对外校的使用具有难于管理、校对质量不好控制等问题,在使用外校时,朱美凤保持了人文社校对科自主培养使用校对的做法,即使与校对公司合作,也坚持“追踪”到个人,记录其校对质量,有针对性地培养;外发校样的核红整理及检查都由内校人员负责,对外校人员的校对质量持续关注,并根据其校对质量付校对费。“在加强外校管理的同时,加强内部业务学习和质量检查,激励内校人员也是我的工作重点之一。”在校对科已有的奖金分配方案基础上,朱美凤引入了质量参数,制定了质量和数量因素都有所体现的奖金分配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她表示,未来还要继续完善该分配方案。

  与时俱进 精益求精

  谈到自己参加工作以来那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朱美凤对记者动情地说道:“记得刚开始通读的时候,我通读过一本屠岸的评论集,后来责任编辑转告我说屠岸说我看得不错,有几个字改得有水平。现在想想这可能只是老先生出于善意对后辈的勉励吧,但对当时参加工作不久的我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因为屠岸曾任人文社总编辑,他的话对我来说还像是前辈对自己的肯定,这件事使我第一次对自己从事校对工作产生了信心。”

  生活在当下浮躁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沉下心来去尽力做好一件事,而从事校对工作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需求就是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对待案头的文字。对此,朱美凤表示:“时代在变化,但是对图书品质的要求不会降低,大浪淘沙,最终只有精品才能留下。”在她看来,近年来读者对于市场上图书质量的意见,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连续几年针对图书质量出台的一些举措,“都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图书编校质量”。

  针对出版社校对工作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这个问题,朱美凤有着自己的思考。“作为出版社的校对部门,必须提高校对人员的校对水平,加强校对质量管理,必须提高生产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快速的生产节奏。但对于出版社来说,编辑发稿质量的控制也要有所加强。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不能替代编辑,要提高编校质量只针对校对质量也是不全面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