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飞升的能量(张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7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 莉

  陈继明中篇小说《圣地》,《人民文学》2016年1期

  读陈继明的《圣地》(《人民文学》2016年1期)中,有个场景久不能忘:因为发现孩子父亲有外遇,做母亲的气愤至极,“那天,我推着车子,去 幼儿园接上小羽,把气撒在她身上,不让她坐车子,她要坐,我偏不让她坐,我把她的书包扔在车座上,让她自己走,在雪地里自己走……我还要求她跟紧我,跟不 紧我还要回过头骂她,她摔倒了,满脸是雪,我也不心疼,让她爬起来,接着再走。”这场景令人心情沉痛。母亲因为发现另一半的过失,于是,把所有的不满与憎 恶转嫁在女儿身上。哪一个父亲、母亲不爱孩子?但爱就是这样,把面具摘下,把最痛苦、最暴烈、最赤裸的一面发泄在他和她的孩子身上。谁让她是那个犯错者的 孩子呢,谁让这个孩子毫无还手之力呢?

  这个家庭并没有因此破裂。夫妇二人修好,孩子如常长大,考上重点大学,但许多根芽却以“爱”的名义种下。因为爱,父亲向女儿说谎以掩饰真相;因为爱,作为妇科大夫的母亲把关于怀孕、生育与性的恐惧不断加诸女儿身上,以至她成年之后对性与生育有巨大的恐惧。

  女儿最终没有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她说谎,随时随地欺骗他人;她喜欢进入陌生人家里,搂抱陌生男人的衣物;她对世界无爱,常常想到一死了之。进 而有了小说开头的那一幕,在长江大桥上,那个男青年纵身一跃,那个女青年随之赴死。女青年便是“女儿”小羽。父母追踪女儿自杀真相,最终看到了他们不愿看 到的:女儿是因扭曲的爱而结成的果实。尽管父母难以理解女儿自杀前为何会爱上农民工黄小军,但还是觉得安慰。当一个鲜活生命突然远去,身为父母者,最卑微 的心愿便是,她到底与人相爱过才走的。

  但小说最让人猝不及防处也在此处。父亲收到了一封信,原来黄小军并不是农民工,而是行为艺术家,“农民工黄小军和你女儿周羽的爱情,以及他们的 自杀,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黄小军并没有死……当周羽用开玩笑的口气提出跳江自杀时,他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暗暗采取了纵容的态度。”小说结尾砸碎了我们心 中残留的那点宽慰,我们不得不认出世界上存在的荒诞、诡异和虚无。

  小说虽然是按追踪的顺序书写的,但却是按那些坠落在我们心灵内部的顺序构建的,在阅读中,事物的重要性在发生微妙的变形,原本我们以为生活中那 些重大的事情变得没那么重要,但有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变得那么重要。好的小说有一种反作用力,它使人越过眼前,看到远处——《圣地》是关注当下的小说,关 于青春期、关于教育体制、关于家庭伦理,也关于农民工以及行为艺术家们,但却绝不拘泥于此。这是意义层叠递进的作品,一层、一层,又一层,从表相到深处; 作为读者,我们看到他写到的现实,也会想到那文字之后并不属于当下的隐秘,比如到底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到底什么是父母之 爱,到底什么是不自私的真正的爱。

  《圣地》试图探进生活之水的更深处,它有某种飞升的能量。挣脱眼前的暂时性和逼真感飞离而去的那一刻,是文学最美妙的部分。我要承认,并不是小 说中那严酷的现实,而是由现实升发的那种思考与反省感染了我,是小说内在的沉思、沉痛与反躬自问感染了我,是作者的从容、克制、开阔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能 量感染了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