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看艾柯怎样颠覆文风(胡艳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4日11:2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胡艳丽

  凭借“将学术和虚构之深浅两极共冶一炉”的独特才华,以《玫瑰的名字》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的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于2月19日晚逝世,享年84岁。

  艾柯的文章别具一格,就好像化各种武功于无形的世外高人,所有的嘲讽都隐在了不动声色的文字之下。文中的小故事明明是虚构,可却总让人感觉这个怪老头正躲在一边窃笑,他好像嘲讽的就是你——那个无厘头的制造者、各种混乱的承受者、诡异生活中的沉睡者。他总能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正常表象下,看到那么多不正常。经他一解读,好像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荒诞。

  比如,他的短篇小说集《带着鲑鱼去旅行》(中信出版集团),将他洞察世事,集嘲讽与隐喻于一身的怪才体现得淋漓尽致。书的同名开篇文章为全书定了调,艾柯一边说着你不是那条倒霉的鲑鱼,一边又不断地讲故事,证明你就是那条鲑鱼。

  先来看看我们是怎样被“怪老头儿”变成那条鲑鱼的。在一家以电脑为唯一沟通方式的高级宾馆里,人们只能识别、相信电脑语言。于是,因为电脑频繁出现故障,一条倒霉的熏鲑鱼和“我”共同成了牺牲品,鲑鱼被服务员两度请出了冰箱,开始散发臭味;“我”因为两次搬出了冰箱里多得出奇的酒水而被电脑记下,成了有名的酒鬼,人品危机爆发。小故事读来波折起伏,包袱笑料着实不少,文字之中暗含着“此处应有掌声”一类的情绪“开关”。但假若仅仅将之读成对宾馆僵化管理的嘲讽,就浪费了这一顿滋味十足、辛辣幽默的丰盛大餐,无限滋味,无比悠长。

  读多了义愤填膺或者高举着道德利剑的评论文章,总会审美疲劳,逻辑还是那个逻辑,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就是听得无关人等耳朵发腻,却听得当事人员不痛不痒,一阵风过了尘归尘,土归土,不过是噪音一地。艾柯这“怪老头儿”却独僻蹊径,把讽刺写得入魂入骨,且在全世界传播。此时,距作者写作这些文章的时间过了30年左右,可很多情境仿若眼前,把讽刺文章写到这份儿上,也真是不容易。

  人们说读不懂艾柯,却又似乎人人都读懂了几层意思。其实对于这位享誉世界、横跨众多领域的怪才而言,他的文章解读并没有标准答案,你感受到了几分意思他就有几分意思,你联想出多少意义他就有多少意义。认真地读一读这位玩世不恭,又一脸严肃的“怪老头儿”的作品吧,世界比你想象的“生动”“有趣”。

  傍晚时分系统终于修复了,我总算住进了自己的房间。因为记挂着那条鲑鱼,我赶紧把它从行李箱里拿出来,要放进小酒柜。但我那家宾馆的冰箱却是家庭型号,我便从化妆台拉出两个大抽屉,把冰箱的存货搬进去,然后把鲑鱼放进了冰箱,立马就把这档事抛到脑后去了。第二天下午4点我回到房间,看见鲑鱼摆在桌子上,冰箱里又塞满了各种美食,满满当当不留一丝空隙;打开抽屉,却发现前一天放进去的东西原封未动。第三天下午4点,鲑鱼又回到了桌子上,而且已经开始散发异味。

  ——摘自《带着鲑鱼去旅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