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关注小人物的无助与坚守(穆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9日10:30 来源:中国艺术报 穆青

  诺奖得主帕慕克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出版

  关注小人物的无助与坚守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书的封面由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亲自绘制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书的封面由作者奥尔罕·帕慕克亲自绘制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 ”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日前与中国读者见面,书籍腰封上的这句话已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西方媒体评论:“这是帕慕克作品里最令人愉悦的一本小说,也是新读者渴望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最好的入口。 ”

  帕慕克首写小人物

  麦夫鲁特,一个穷困、天真、正派,有时幼稚但懂得真爱的钵扎小贩。他每晚沿街叫卖钵扎,想致富,却没能像自己的亲戚那样得到老天的眷顾;他花三年时间给仅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写情书,却阴差阳错娶了女孩的姐姐。

  帕慕克以往的《我的名字叫红》《纯真博物馆》等作品中,主角大多是中产阶层,这恐怕跟他本人出身大家族、生活环境优渥有关。这次,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可谓对作者主题和人物设定的一大挑战。主人公麦夫鲁特,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生活的底层百姓,为了这次写作,帕慕克采访了许多人,有卖钵扎、卖烤肉丸的,还有在街头的流浪汉。“我把所有这些材料根据麦夫鲁特脑袋里的怪异感觉来重新组织。 ”帕慕克如是说。

  在伊斯坦布尔生活的43年(1969年至2012年间) ,主人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伊斯坦布尔从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发展为1500万的大都市,麦夫鲁特身处其间,从年少到慢慢成长、变老,哪怕他已经住上了公寓楼、成为外祖父,却从来不曾改变的是,他依然夜复一夜地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这些念头让他自感与众不同。

  多声部写就,叫卖声里充满伊斯坦布尔的“呼愁”

  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曾让读者充分体验到“呼愁” (土耳其语“忧伤”的意思) ,而《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里麦夫鲁特的叫卖声必定是“呼愁”的完美延续,那句“钵扎,最好的钵扎”让食客久久无法忘怀。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重要道具” ——钵扎,不仅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更是土耳其一种相当特别的传统饮料——它由小米发酵而成,这种浓稠的饮料气味香郁、呈深黄色、上面往往点缀着肉桂粉和烤鹰嘴豆,其中略含酒精,但含量很低。

  帕慕克坦言这类叫卖钵扎的小贩在伊斯坦布尔已几乎绝迹,而主人公是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代沿街叫卖的人。他的叫卖声里充满“呼愁” ,一如麦夫鲁特自言:“钵扎就是靠着小贩声音里的情感才能卖出去的。 ”

  在创作手法上,帕慕克采用了其在《我的名字叫红》一书中的多声部写法,让多个声音同时亮相,他们或疲惫或风趣,或不安或悲愤,甚至充满激越的声讨,从而串联起麦夫鲁特的生活。其中大多数声音来自主人公的亲戚,是那些无法理解主人公脑袋里怪东西的人们的群像,在他们眼中,麦夫鲁特“是个怪人,但有颗金子般的心” 。

  值得一提的是,帕慕克大学期间专业学习建筑,有着不俗的绘画功底, 2014年的冬天,他就曾为自己在美国出版的小说《雪》绘制了一个封面用于拍卖。这次《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封面,他也亲手绘制:正面黑白图案由作者指定作为封面使用,其他画面也均为其在不同时期所绘。此次推出的中文版,出版方世纪文景还将封面的黑白建筑图作成海报,提供给读者填色,让大家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伊斯坦布尔街道风景。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