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身体力行的精神探求(张洪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6日14:3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张洪浩

  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其诗文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他的著述也很多。以往对于陶渊明的诠释中,强调的往往是他不与嗜血强权阶层的合作,“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对于他回归土地与田园的深刻意义,则往往未予深究或干脆忽略。这无疑造成了误读,对解读诗人的生命与艺术来说,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盲区。

  而在《陶渊明的遗产》(中华书局)一书中,则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作家张炜从陶渊明的生命轨迹和遗留文本出发,透视了陶渊明被遮蔽的内心世界;在对以往诸多论述进行深刻辨析的基础上,探究了“何为风度”与“何为尊严”的问题,进而在形而上的意义上阐发了对于生命与自由的哲思。

  张炜告诉我们:我们所说的“魏晋风度”,实际上是讲在嗜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面前如何保持尊严。陶渊明所体现的“风度”,最突出的就是他直到饿死,仍然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底线,没有失掉尊严。由此可见,这“风度”与“尊严”实在是一体两面。作家认为,古往今来,在权威与恐惧面前扔掉尊严的人比比皆是。物质和世俗层面上的所谓“成功”者,一生往往要无数次地折损尊严。无数的委屈接受下来,精神就逐渐麻木了,尊严也便长睡不醒了。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尊严常常是醒着的。陶渊明用归去和劳作的方式来保持尊严,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精神探求。

  不仅如此,书中还以陶渊明作为范例,呼应和诠释了康德的哲学观念:人本身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康德和陶渊明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解释了共同的人的主题:自由。”此外,还把陶渊明与苏格拉底这样欣然赴死的哲人,与高更、梭罗等具有隐居行为的西方人物作了一番比较,所发感悟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陶渊明,很多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羡慕那种富足、自由和清闲的生活,却从不愿正视和面对他的万般焦虑和饥肠辘辘。”张炜告诉我们,陶渊明的了不起,既在于追寻人生的根本意义这个“最大最基本的命题”并因此而觉醒,又在于他的坚持和“挺住”。而正是现实生存与对生命意义感知的浑然一体,使得陶渊明的诗文具有后人难以企及的格调。在书中,作家对陶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与分析,进而挖掘了陶渊明的生命实践之于现代人的启迪意义:“陶渊明脸上没有涂抹什么油彩,一点都不怪诞,只平平常常过日子,将清贫的生活坚持下来,至多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来稀释寂寞和痛苦。”他是一位“用减法生活”,享受“失败之美”的诗人。

  对于有“融入野地”理想的作家张炜来说,这本书可视为他与陶渊明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陶渊明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这就是关于尊严、自由、田园,关于生命本质必要强烈追求的天性,他是一个可资参照的显著标本……”作家一再强调说:“如果我们承认一个人不能没有尊严,不能没有选择,那么我们仍然还要时不时地想到陶渊明这个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