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王十月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何以驱散心灵的恶霾(沈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4日09: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沈 念

■新作聚焦

  王十月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

  何以驱散心灵的恶霾

  □沈  念

  《收脚印的人》以一种现代现实主义叙事的手 法,铿锵而笃实地书写了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那段隐痛的时光和经验,树起了一面精神之镜。他的思考和陈述直刺那些被我们不敢正视、咫尺天涯的道德问题,喷薄 出对人性底层的深切关怀。他“以一部薄薄的小书为自己作祭”,也是用一个作家的勇气为那莽撞的时代作祭。

  王十月是从底层脱颖而出的当代优秀作家。他的生活经历注定了他的书写,必是扎根中国这片肥沃的现实土壤之上,必是带着亲身体悟之后的苦痛感。这 种苦痛被时光抽丝剥茧般消磨,被庞大的打工人群所默然忍受或主动遗弃,林林总总的际遇,或好或坏,或痛或伤,终是倒映成时代巨轮驶远后遗落的一幕剪影。但 也有人会永生铭记,王十月是铭记者之一,他带着省思、自讽、悲伤、忏悔,再度与那些曾被侮辱和损害的人相遇,把经历过的一帧帧光影铭记。

  “女士们、先生们”,这个多么充满庄严仪式感的开场白,置首《收脚印的人》的每一章节,把我们带入“王端午”的叙述场域。我特别明显地感觉到, 仿佛王十月就坐在我对面,坐在我看不见的房间的某个角落,神情凝重或低落懊丧地讲述一段真实的社会与个人记忆。这记忆的起点是一个人临死前去“收脚印”, 去勘察自己的来路,这虽是个民间说法,但具有了魔幻般的色彩,可以构成极富想象力和冲击力的文学手段,这也是王十月在这个新长篇中所赋予的新鲜血液。

  “收脚印”这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元素,无疑将现实映照得更加惊心动魄。一个人一生要走多远的路,你我无法确知。道路像叶片上的筋脉,分岔、延伸, 直至消失。脚印里写满时间,也写满生命中不安的悸动,那些欢悦、悲伤、彷徨、坚定、轻盈、沉重,摇身一变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主人公王端午向那些 “脚印”靠近,他小心翼翼地把“脚印”拾起,放在手心,握紧拳头。他从“脚印”中看到卑微的过往,看到人性中的怯弱、复杂、黑暗、残暴。在王十月收集的错 综复杂重重叠叠的“脚印”背后,一个叫“收容遣送”的词浮出来。上世纪90年代心怀美好生活梦想而外出闯荡的人们,谁也不会对它陌生。王十月也是被侮辱过 的千万人群中的一员,身为作家,他必须为这段历史进行一次书写。于是,我们得以紧随一个亲历者与观察家的腾挪身影,进入他为我们作出筛选的记忆之城,那时 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过往,令与这一时代有过亲密接触的麻木窥者扪心自问,胆战心惊。

  那一角镜头所映射的是南方城市打工者都不愿回望、撕裂破碎的境遇,更是把似曾相识的一切尽收眼底,把人的卑劣之心、生存之艰、角斗之魂利刃刮骨 般地剖解。在王十月笔下的人物身上,可以窥探查获“人类的每一个标本”,可以勾连唤醒我们最痛的记忆。痛以类聚,他在长久的思考之后积聚藏于现实的强大力 量,勇敢陈列出被遮蔽的疼痛与尊严,为一代人的苦难史作出血证。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份“证词”。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地点是南方,东莞的樟木头镇,一个看似虚指的实地。在“证词”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作家王 端午(知识分子)、区公安局长黄德基(官员、权力掌控者)、企业家李中标(财富创造与支配者)、打工仔马有贵(身处底层的可悲者)。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轨 迹,但一段共同的际遇,将他们的生命绞锁在一起。这一际遇的关键点落在与一个叫北川的女孩的短暂相遇里,他们犯了罪,他们的过错导致了北川的死亡,虽然他 们都侥幸逃脱了。逃脱了的罪如何惩罚?王十月进行了精心而巧妙的设计,作家认识到罪行后开始救赎之举,企业家认识罪后以慈善之行表达忏悔之心但逃避救赎, 官员拒绝并阻止忏悔与救赎,身处底层的打工者浑浑噩噩意识不到罪。这些各异的姿态,使得故事性与可阐释性充分打开。很明晰地就能看到,《收脚印的人》一书 主题依旧是多少年来横亘在人类面前的永恒考题——罪赎。强者勇敢站出来忏悔与救赎,弱者茫然逃避,狡者欲盖弥彰逃之夭夭。

  如果真有上帝,他定是宽恕的,但逃脱者如何面对自己,又如何攒取自省的勇气?尤其是曾在底层苦苦挣扎得以脱身的人们,所需点滴勇气又何其巨大; 那些被雾霾之毒从生活的呼吸道奔袭噬咬的人们,何以驱散侵蚀心灵的恶霾。王十月在小说中原文引述了一篇自己写过的随笔:“没有身处底层,如何真切体会到这 种切肤之痛,这种痛后带给人的麻木?有‘层’的存在,就有隔膜存在。每个层与层之间,隔着的正是一道道的南头关。有形的南头关并不难拆除,然而无形的南头 关,在可以想见的将来,还将横亘在人们的心中。”“南头关”貌似不复存在,但对人的道德和行为的永恒拷问不会消失,那些蒙昧心灵的恶霾还未散离。四处寻 觅,现实的铜墙铁壁阻隔了风的来袭,一人之力虽弱,即使如西西弗斯般受伤,但每个人不能自我毁灭推动的勇气。每一时代都需要有王十月这样的勇敢者,回望与 审视,然后站出来真诚袒露,向他者更是向自我,践行一次如王端午般不悔的自我救赎,哪怕现实中会遭遇诸多的挫折、打击和失败。

  雾霾终将让位于碧空丽日。王十月和他的《收脚印的人》以一种现代现实主义叙事的手法,铿锵而笃实地书写了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那段隐痛的时光和经 验,树起了一面精神之镜。他的思考和陈述直刺那些被我们不敢正视、咫尺天涯的道德问题,喷薄出对人性底层的深切关怀。他“以一部薄薄的小书为自己作祭”, 也是用一个作家的勇气为那莽撞的时代作祭。

  创作谈

回首向来萧瑟处

王十月

  上世纪90年代出门打工的人,大抵都有过被治安盘查暂住证、殴打、收容、勒索的经历,因此制造了多少悲剧恐怕无法统计。往事已经如烟,当年被收 容遣送的打工者,大多未曾意识到被收容遣送有何不妥,认为是自己触犯了法律,该当被收容。我当初的想法只是想写一部书,记录下我的所知存档。

  书写得很艰难,前后写了几个版本,人物设定在心里渐渐明晰,我要写一个知识人、一个官员、一个企业家、一个最底层的打工者,写他们的罪与罚。我 又继而设定,他们中,知识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并开始忏悔与救赎;企业家认识到了自己的罪,忏悔但逃避救赎;官员拒绝忏悔与救赎,并以手中的公权力,阻止知 识人的忏悔与救赎;而书中的马有贵,这个最底层的打工者是蒙昧的,他意识不到自己的罪,无从谈起忏悔与救赎。一切似乎都想成熟了,但我依然找不到切入点。

  许多年前,在深圳的松岗,我和一个叫李中标的打工者,冷漠而无情地拒绝了一位四川打工妹的求助,将她推到了如狼似虎的治安员手中。我永远也忘不 掉,那个南中国的黑夜,当她哭泣着被治安队员抓走时的情形。这件事成了我灵魂的一个巨大黑洞。我所有的写作,都源于那个夜晚。我意识到了我的罪恶。我得写 下这些,我有话要说。但如何用20万字的小说把要说的说出来,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角度,直到有一天,我的脑海里响起了“女士们、先生们”这个奇怪的声音,我 想我找到了合适的形式。我让主人公滔滔不绝地言说。

  在我漫长的打工生涯中,恐惧一直伴随着我,直到2003年。记得我初到武汉打工时,在黄鹤楼下第一次遇到治安队,我被抢走了身上仅有的50元 钱。好在好心的旅店老板宽容了我两天,我后来找到了工作。第二次是在工厂里,晚上睡得正香,治安队来工厂抓人,一群工人躲在厂里不开门,治安员就用消防斧 砸开工厂的铁栅门。第三次是在武汉青年路,我们晚上在加班,治安员冲进厂里,抓走了所有员工,那是我第一次挨打。次年春,我离开武汉,以为到了广东,会多 一些安全感,但整个广东的打工经历,就是一部躲避收容的恐惧史。多年后,当我开始写作这部书时,收容造成的恐惧已成历史。但是,当人们在分享一代人付出血 泪换来的改革红利时,并未意识到自身背负的罪恶。我们习惯了对社会、对别人的指责,将自己当成受害者,却忘了我们同时也是加害者。这种冷漠、无视、逃避才 是更大的恐惧,是存在于当下人心中的恐惧。我要揭示的其实是这种恐惧。

  我给小说一个看起来开放式的结尾,其实,答案已隐藏在了小说中。回望这部小书,我在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在这部书里,我说出了全部的真相吗?我 回避了什么吗?这样一部书,真的能安妥我的灵魂吗?我能做到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吗?我的答案让我羞愧。我依然是懦弱的。我只能说,我刚刚试着将脚步踏出。 在小说中,我写了一个人在死前通过收脚印回到过去,检点自己的来路。有一天我将死去,到那时,如何面对自己这漫长或短暂的一生?回首向来萧瑟处,我们能否 问心无愧?我问心有愧,以一部薄薄的小书为自己作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