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写作者灵魂的自我拷问与荡涤(陈歆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2日10: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歆耕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篇的这个经典句式,不知曾被多少中国当代作家模仿。让我也来模仿一下:多年以后,当仲跻和回想起那个中午焚烧日记的揪心时刻,不知道会不会懊悔自己一时的冲动?

  就在那个夏日的中午,窗外烈日炎炎,窗内凉风习习。坐在办公室内享受空调清凉的仲跻和,内心却腾腾地冒着火苗。他正在翻看多年积累写下的几十部日记。他为这些日记中赤裸裸呈现的“见不得人的事”和“不应有的想法”而胆战心惊。写日记的人分两种,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在写时就做好了将来给别人阅读或公开出版的准备,这样的日记写时就避免不了“装” ,下笔就启动了自我保护的预审心理机制。从这样的日记中,我们很难看到写作者真实的自我。另一种日记纯粹是写给自己看的,带有很强的私密性,写作者是为了通过日记宣泄内心的苦闷和情感……仲跻和的日记显然属于后者。经过短暂的焦虑和纠结后,已过天命之年的仲跻和决定将之付之一炬。

  熊熊火焰随后将几十部日记,也将他生命印痕的一部分化为灰烬。这样一个行为,我们对其动机可以做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事业有成的仲跻和,不希望他人和后代看到自己曾有的“见不得人的事”和“不应有的想法”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作仲跻和他向那些羞于见人之事彻底诀别的一种壮举。这样一个行为,也正可以用作我们解读仲跻和散文写作前后迥然不同的重要节点;也是他的写作,从通常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向自我修炼升华的重要标志。前者,绝大多数写作者都不难做到,而后者——将写作当作拷问自我灵魂、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手段和路径,却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

  哲学家詹姆斯·马斯特森在《寻找真正自我》中说:“寻找生命的意义就是寻找一个真实的健康自我。 ”寻找“健康自我”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途径,人人皆可为之。写作只是寻找的其中一种方式。由此,我们看到了仲跻和写作的意义。对于为什么而写作,答案可谓众说纷纭。雨果说:“我写作则我生存。因为好奇,因为自豪……”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的目的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问题,而在于通过无数的永不穷竭的一切生活现象使人热爱生活。 ”至于写作为“稻粱谋” ,也是很普遍的无可厚非的现象。仲跻和不是一位专业的写作者,也毫无通过写作获得文坛江湖地位的企图,因此他的写作是超越功利的。我们不必要从文学的质地,从揭示生活的深度,从文以载道或文以尊情,从雕词琢句的文字功夫等等方面来品评他的散文。这些都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自我反省、自我拷问、自我修炼,从而达到自我净化和自我升华。一个社会整体教养水准的提升,需要人人都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虽然方式未必是写作。

  “苏格拉底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伦理的崩溃。他认为,所有不合伦理的行为都可被视为是无知的结果,不知道去做正确的事。当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去做正确的事。因此,发现我们该如何做人应被放在首位。一旦阐明我们该做什么,就会让人以之为目标作出良好的行为。 ” (见詹姆斯·克里斯蒂安《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因此,苏格拉底反复阐述他那句经典名言:“认识你自己。 ”他要求人们学会更仔细、更有批判性、更准确地去思考日常生活问题。仲跻和新近推出的散文选《随风起舞》中,就漫溢着这样的对日常生活中自我行为的思考:

  在《修炼》中他写道:“我知道钱好,也知道事业有成好,但更知道做人更好,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真的很幸福! ”在《叶生叶落》中,他从秋风落叶感悟到:“所有违背自然的抗争都是徒劳的。长在树上的叶有和谐之美,飘在空中的叶有轻盈之美,落在地上的叶有宁静之美,化为土的叶有希望之美。不管什么归宿,都要坦然自若地面对。 ”在《汗颜》中,面对某部门赠与的“功德无量”横匾,他感到汗湿衣背:“我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我会尽我的能力帮助那些最需要而且我能够帮助的人们,就像成立助学基金会、伤残军人互助基金会等等,这样的事,多做些,社会就会多一份安宁,人们就会多一份喜悦,我也会多一份开心。 ”

  这个曾经因肝炎八次、胃出血五次住院,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男人,在遭受命运的击打跌宕后,不仅仅肉身获得新生,精神也随之在思考、反省中涅槃。他在煎煮文字中不停地折磨自己的灵魂,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那些人物,灵魂在精神的风暴悖论中挣扎。他在入世与出世间徘徊,他在泥淖与清涟间沉浮。于是,我们渐渐看到了作者如何摆脱沉重的肉身,而让自己的灵魂轻盈飞扬起来……当仲跻和在不断捶击自己的胸膛时,作为阅读者的我的心脏也止不住随之怦然起舞。这样一种写作姿态和境界,潜藏于一位非专业写作者之中,那些以“立言”为己任的衮衮诸公们,是否因此感到几分“汗颜”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