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春晚:永恒的精神年夜饭(王晓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2日10:08 来源:光明日报 王晓刚

  看春晚,已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年俗文化的一部分。春晚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样,不断勾起人们埋藏心底的记忆、唤起人们辞旧迎新的遐想。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春晚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一年又一年地激荡起我们心灵的回响。

  三十多年来,春晚可谓历久弥新!没有一台电视节目像春晚这样拥有如此持久、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虽然随着互联网上的众声喧哗,春晚在舆论场上饱受各种“吐槽”,但它依然以谦虚平和的心态,直面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在一个众口难调的社会中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每年如约为观众献上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并最终赢得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

  如果说三十年前春晚的火爆是因为它满足了全国人民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那么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当媒介市场繁荣发展、各类晚会千帆竞发,当观众“用遥控器投票”的选择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人们为何依然钟情于春晚就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喜爱春晚的不仅有中国人、海外华人,还有“地球村”里各色皮肤的外国人。这一切并不是偶然的。

  春晚的影响力并不是央视强加给观众的结果。截至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电视台具备“魔弹论”所说的那种巨大魔力。春晚的火爆是因为它在国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呼应了广大人民的真实情感;在国外满足了各国观众感受中国文化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兴趣。如果把这三十年的春晚节目连起来看,就会看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和发展轨迹。

  对比春晚在其不同时期的“风味”,就会发现春晚已经从一种朴素的“内部联欢”走向了全国,并正在从中华文化圈走向世界。显然,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一国一地的范围,成了中国文化在“地球村”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演变脉络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同步的。

  同时,由于春晚的受众本身具有极度的复杂性,这也决定了春晚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国内各个民族、各个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品位观众的品评,甚至要经受来自各个国家、各种文化背景的受众的吐槽和挑剔。可谓是众口难调!这对烹饪这道精神盛宴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验。

  春晚这顿“精神年夜饭”从来都不是由单一的食材做成的“菜品”。它要在确保形式和内容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基础上,营造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想象、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形态和发展水平、传递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主流声音。它的受众定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小众的,而是彻底面向大众的;它也逐渐从“中国的春晚”变成了“世界的春晚”。

  在这一进程中,舆论场上对春晚的“品评”是十分复杂的。这种复杂性,并非源于春晚本身,而是源于受众群体本身的复杂性。可以想见,在互联网上,关于春晚的不同观点还将被进一步放大,并将更为激荡、更为热烈、更加持久。无论春晚如何努力改进,它注定都不会赢得所有人的掌声。

  正如阎连科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我不希望我的作品有一片叫好声,也不希望它自生自灭。我的作品有争议对我来说是正常的,每一部作品有没有价值,都是在争议中越来越清晰的。”其实,对春晚而言也是如此。有争议是正常的,每一年的春晚有没有价值,都是在争议中越来越清晰的。

  春晚不可能按照个别人的意志和需求而变成特定的专场表演。“吐槽”是可以随性的,但我们不能要求这顿精神年夜饭单单符合自己的口味。国内外对春晚的密切关注和热切期盼,早就说明了它继续繁荣发展的必要性。这与具有特殊口味的评论者得出的结论当然会有天壤之别。

  每个人都想看到更精彩的春晚,正如我们想吃到更加可口的年夜饭。但对春晚的批评和吐槽并不会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我们期待观众能够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也真诚希望这些意见能够成为春晚更上一层楼的动力。当然了,春晚的受众众多,如果它要取“更大公约数”,就必须以更加开放、进取的态度倾听受众的声音,并以更加精彩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