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黑土地深情书写(李卓林)

——记我省著名作家王长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6日11:57 来源:吉林日报 李卓林

  他是一位艺术个性鲜明的作家。

  他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刻画了东北的自然风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于字里行间倾注着自己对黑土地的款款深情。

  他就是我省著名作家王长元。半个世纪的岁月在他眉间一蹙,他的眼睛里总闪烁着惆怅又深情的光。他是1959年生人,籍贯为吉林省大安市大赉镇。12岁那年,他跟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本以为学业就此彻底荒废,但庆幸的是那时村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许是看他与别的小孩有些不同,那位新来的女老师对他格外关注,甚至主动提出要给他补习功课。于是,在女老师的帮助下,他的功课突飞猛进,还养成了勤于读书的习惯,而这个习惯让他终身受益。每每回首这段人生插曲,他都无限感激,“这位老师的一个善意的举动,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如果硬要给他的文学之路找一个起点的话,他觉得就应该从这里算起。

  他在创作上的最初尝试是自己做知青插队时候。那时候,每当夜幕四合,周围鼾声响起,他就悄悄地钻到灶房,把大锅盖反着扣在锅上做书桌,然后蹲在灶台边就着煤油灯的微弱亮光看书、写东西,给当时的生产队写了很多用于文艺演出的小节目。尽管挑灯夜读的日子很苦,可就是在那个时候,他真正爱上了文字。

  后来,他重回校园读了大学。再后来,他相继担任大安县文化馆创作员,《参花》月刊编辑,《小说月刊》主编,并开始大量发表作品。这些年来,他的创作成果甚丰,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选四部,长篇小说两部,专著一部,其中短篇小说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

  他的文学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沉稳,留给他独特又丰厚的人生体验。恰是这些丰厚的人生体验让他对生活有了敏锐的洞察力,更让他的创作充满质感。

  十二岁之后所经历的农村生活成为他生命早期无法磨灭的印记,磨砺了他的意志,宽厚了他的胸怀,更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记忆中的那片生机盎然的土地,那种粗粝而淳朴的乡村生活,成为他下笔的动力,写作的源泉。所以,从他的第一本小说集《野村风流纪实》开始,乡土气息一直贯穿于他的写作之中,他用每一个字句述说着他对黑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表达着他对自然万物的思考和认识。

  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他的作品里还充满悲悯情怀。他对笔下的每一个生灵都充满同情和怜悯,比如他在小说《拜托》中描写了一头为保护腹中牛犊,含着眼泪跪拜屠夫的母牛;在《蟑螂》中描述了一只被人当作玩物,最后死于鸡腹之中的蟑螂;在《黄猫》中诉说着一只被遗弃的猫,千里寻回主人家,因过度劳累而当场死去的故事。

  他一直以真诚而严肃的态度进行着文学创作,写透了市井百态,写活了飞鸟走兽。因此,他获得了首届梁斌文学奖、中国网络文学奖、东北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诸多奖项。

  但是,对于获奖,他很淡然。他说获奖对写作者而言,就像土地的耕耘者,面对着金色的秋天。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一个简单又伟大的道理,那就是很多伟大的作家,很多伟大的作品,是从来没有得过什么奖的。屈原得过什么奖?杜甫得过什么奖?蒲松龄得过什么奖?《孔雀东南飞》得过什么奖?《神曲》得过什么奖?好像都没得过。在那些高耸入云的文化巨人面前,我们充其量就是个文化的侏儒。”

  面对荣誉,他很低调。他甚至不愿意自称“作家”,他说,写作是一件让自己上瘾的事儿,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关于未来,他说自己在人生和文学上还有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梦想,他今后仍将致力于为脚下的这片黑土地书写,为他嫩江岸边的故乡书写,“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还在感召着我,只要我还想写作,就像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莫言笔下的高密一样,我笔下的文字恐怕就离不开故乡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