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下乡要服水土(李亚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6日09:23 来源: 人民日报 李亚楠

  只有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文化下乡才不至于“一头热”

  逢年过节,各地都会送文化下乡。文化生活要丰富,精神层面须补给,对农村地区而言,愈显重要。但如果文化下了乡却“入”不了乡,送的人热情满怀,被送对象尽是无感,就容易失了本意。

  年前回老家,陪姑姑赶集,碰上乡镇组织的演出,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室外临时搭起的舞台上,有唱歌的、有表演小品的,但观众寥寥。问及原因,姑姑说,这些节目去年就演过了,现在大家都忙着准备过年,哪有时间看“重复”表演。其实,并非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兴致,逛完年集,姑姑就跟着村里妇女们组织的秧歌队,跳了两个小时。可见,文化服务群众,不能当成年复一年的任务,如果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要、不能提高群众的参与度,效果必然打折。

  群众渴望高水准的文化生活,因此,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活动、直面需求的文化服务,更有价值。前段时间去一个维吾尔族聚居村采访,在文化活动中心有一场演出,多数节目由返乡的外出打工人员和学生自行编排,观众挤得满满当当,遇到喜欢的音乐,一些村民还直接跑上舞台跳起来,场面相当热闹。但后半程是“送下来”的节目,一些“高大上”的演讲让村民们毫无恋意,提前退场。不难发现,群众喜欢什么就会主动参与,那些离群众很远的自然没有人气。

  送到家门口的“文化大餐”,为何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一是旧多新少,“你送的他不喜欢,他希望的你没送”;二是方式欠妥,不少家庭都有电视电脑,谁还去看露天电影?农家书屋里放着电脑编程、全英文辅导书等高精尖教材,农民未必用得上、读得懂。既不能低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水准,也不要高估他们对书籍知识的需求程度,即便是“送”,也应该具体分析、具体实施。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尊重老百姓的多元化需求,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就像人有酸甜辣咸的口味喜好,群众对文化生活也有偏好选择。摆脱以往单向送文化的思维方式,认真思考“送下去的是不是真需要的”“提供的能不能真喜欢”这类问题,才能不走偏、不敷衍。否则,去基层拼命地送,浪费文化资源不说,如果消减了老百姓对文化服务的兴趣,才是大问题。

  文化下乡要见实效,政府要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真正把文化下乡与群众需求结合起来,群众才点赞。例如,创新“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如,利用大数据掌握群众的喜好和需求变化,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规律,定制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只有把文化服务的“遥控器”交到群众手里,文化下乡才不至于“一头热”。

  看看春节期间各乡各镇火爆的原生态“村晚”就不难理解,鼓励并引导群众当主角,文化就会下得了乡、入得了心。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搭台,若想唱大戏、唱好戏并一直唱下去,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百姓中间也有艺术家、农村亦是大舞台,让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充分迸发,文化惠民工程才能深入、持久、有效。

  (作者为本报新疆分社记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