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致力于建构“安详诗学”——读《郭文斌精选集》(周新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5日09:59 来源:光明日报 周新民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郭文斌精选集》共7册,包括长篇小说《农历》、小说集《瑜伽》、散文集《永远的乡愁》、文化随笔集《寻找安详》、《回归喜悦》、《〈弟子规〉到底说什么》、诗集《潮湿年代》,以及郭文斌在全国各地面向不同听众群的讲课视频集,共计8种。这套《郭文斌精选集》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郭文斌和众多同属“60后”的作家相比,有太多不同之处。“60后”作家基本上是从学院走出来的,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然而,郭文斌最初学历仅是中师生,初中毕业后上了四年师范学校即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他不仅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还缺乏文学启蒙教育,很少有阅读文学书籍的机会,因为家里和学校找不到可读的书。然而正是这样的独特环境,按照他的话说,才避免了被彻底“格式化”,才给西海固大地充盈着天地精神的民间文化“走进”他的心灵留下了一些空间。从学历教育的角度来讲,郭文斌是“不幸的”,然而,与活生生的大自然与民间文化亲密接触,对于他来讲又是一件幸运的事。成长于天然的民间文化而不是书本教育之中,使郭文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感情,这是他与众多作家不一样的地方。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在根性上是相通的。就在郭文斌接受着西海固的山水之气,浸染着祖上留下的浓厚传统文化时,和他同时代的“60后”作家们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正在痴迷地阅读西方文学经典。所谓造化弄人,正是郭文斌的特殊经历,造就了郭文斌不同于众多“60后”作家的秉性,也是郭文斌独特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根本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以反映社会生活教育人民群众为基本功能,其后又开始探索叙事形式的“迷宫”,也痴迷于人性的“恶”与“罪”的书写。然而,从根本上讲,上述林林总总的叙述主题,和人的心灵总有隔膜。如何让文学走进内心?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艰苦的探索。郭文斌认识到,读者首先是生命体。如果一部作品不能给读者提供生命的建设性,那么文学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认识功能等等又有什么意义呢。经过多年的探寻,郭文斌建构了“安详诗学”,找到了一条贴近人的心灵的重要方式。“安详诗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书写人性美。郭文斌的小说也罢,散文随笔也好,总把笔触对准人性美。在郭文斌的笔下,象《农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洋溢着爱的温情。即使是“事鬼神”的作品,也写得那样温馨。郭文斌所倡导的“安详诗学”让文学回归到心灵的安详,把人从绝望、焦虑、恐怖、孤独中带入到澄明宁静的精神世界。郭文斌把偏离心灵安详的文学写作看作危险的文学。在他看来,很多文学作品把负面情绪强化到极致,并且审美化,甚至把死亡审美化,这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一切阅读都是心灵暗示,而心理暗示会影响人的行为。抬头看看我们当下这样喧嚣、功利的社会,郭文斌的“安详诗学”不失为一剂良药,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谱系。

  郭文斌通过《吉祥如意》《农历》等作品着力建构“安详诗学”,诗性地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学创作的自觉使命。当前像郭文斌这样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学创作使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般透彻深入的作家,还并不多见。近些年,国学热兴起,从官方高层到民间都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被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然而,何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何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理论命题还展开得不够。尤其是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妖魔化”被误解,以致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常常面临困境。其关键症结在于,何为传统文化。郭文斌说得好,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活跃在人的心灵之中的“灵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看作是“活着”的文化要素。五四新文化时期“反传统”的传统和今天所要弘扬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绝对不是同一所指。我欣喜地看到郭文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寻找安详》《回归喜悦》等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显然超出当今很多作家的理解。这显示出郭文斌与众多作家的不同之处。近两年,郭文斌又以文字统筹的身份,通过央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转化为音响与画面,更加生动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深深感染了很多读者。

  然而,郭文斌并非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来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他还是一名从行动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这些年来,郭文斌不辞辛劳地奔赴全国各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众多名校的课堂上,在各个企业家组织的讲堂上,为大学生、社会民众义务宣讲中国传统文化,随之大量捐赠他的著作。如果你观看了郭文斌演讲的视频,就会为这样一位沉醉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而感动。

  总体看来,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文学活动,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如此特别。我想,时间是最好的裁判。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文斌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好的阐释。

  (作者为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