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别样的隐喻——评孙颙新作《哲学的瞌睡》(来颖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2日10:43 来源:解放日报 来颖燕

  孙颙天性爱思考,这一特质幻化成了他的文学创作乃至生活的底色,一如他曾经的散文集名《思维八卦》。思绪落在纸上,铺展开来,汪洋恣肆,无所不及,如八卦之象。今年二月号《上海文学》上发表的中篇小说新作《哲学的瞌睡》,更秉承了他一贯的文脉,多面地呈现出他思考者的姿态。

  故事在德高望重的哲学系老教授的一群弟子中展开——汲汲于名利并已身居高位的弟子莫明意图以庆贺教授生辰为名,组织一场哗众取宠的国际论坛。众人对此的反应不一,而一生只爱学问的老教授当然是鄙夷不满的。面对这一场已势在必行的闹剧,可爱的老教授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

  作者选择将笔墨落在这群以思考为业的哲学系师生之中,直白地显露出他对思考者身份的忧思,以及当下思想何为的质询——本该是最为形而上因而也最为纯净的思想界,也已经无法脱离社会风气的泥淖。但站在思想的高地,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和经历扯碎,化成具体的情节来安放。我们于是在虚构的故事框架中撞见了许多曾经擦肩而过的人物和情境——大学校园里的游戏规则、为了迅速拥有优渥生活而放弃学术理想甚至家庭的文科男、为了争夺父亲的墨宝而丑态百出的子女……只是触及这些细节,在我看来作者的用意并非只是为了揭露和批判,他的笔调平和,这些所谓的丑恶都已经镶嵌在了生活的现状之中,义愤填膺只会显露出短视和无用的义气。于是作者选择直面,并且平静地直面。这样的格调呈现出的是作者惯有的思辨状态,也令小说别具一种戏谑和反讽的意味——他并非只是要做一个道德上的说教或者审判者,他要探寻的是如果周遭的一切已经如此,我们该当如何自处?

  所以,孙颙为这场看似无法收场的闹剧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老教授最后不愿让学生们担心,还是来到了论坛的现场,但却在莫明激昂又冠冕的演说声中打起了瞌睡。

  低调的幽默,显露出天真又老道的处世智慧,让人在无奈和叹息的缝隙中瞥见了生活的意趣和曙光。这种反讽性的幽默在孙颙的小说中并不鲜见,但大多深埋和潜藏于小说的脉络之间,不似此处的直露和淋漓。

  小说的架构和写法往往暗示着作者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的看法,而作为思考者的孙颙对于情节的巧心安排,则透露出他对“思考”这一行径的意义探询——小说中的老教授写了一本名为《哲学的瞌睡》的著述,而这篇小说本身也被命名为《哲学的瞌睡》。这五个字,就像是暗伏于小说的脉络,忽隐忽现,又无处不在。“人类思想潮流,若干年形而上多些,若干年形而下多些”,小说中,作者借老教授之口对这五个字所作出的唯一解释微言大义,点到为止,其中留白费人思量,一如阿多诺所说:“如果哲学有任何定义的话,那就是一种努力,努力说出不可说的事物,努力表述不可界定的东西。”及至结尾,这五字又化为一种具体而微的情节——从题目到小说中的书,再到最后的结尾,“哲学的瞌睡”前后呼应而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一种互文,它们互为现义,互为阐述,但更重要的,它们不仅令小说获得了整体性的隐喻特征,也构成了对于文本之外的世界的一种象征。于是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开始消融,开始呈现出它们共时的结构。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在谈到艾米丽·勃朗特的创作时说:“她必须正视别样的生存状态,与种种事物的表面结构打交道……因此,我们得以攀登上这些感情的顶峰,不是由于什么豪言狂语,而是因为听见了一个女孩儿在树枝间一面摇摇荡荡,一面唱出了几支古老的歌曲……”如何在抽象思想的表述和具体细节的描绘之间寻得平衡点,是每一个小说家尤其是其作品富含意念之时,要不断探究的。孙颙的新作依然是在这条道路上行进着,依然是未完成的状态,但这一追求已然更为自觉。

  忽而形而上,忽而形而下,小说中这句形容人类思潮的话,仿佛就是孙颙小说创作历程的隐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