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年轻人更应坚守传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2日11:08 来源:北京晨报

  走亲友、逛庙会、还有正月十五的闹花灯……在经历了迷茫和反思之后,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对过年充满期待,不但要热热闹闹过年,还要正经八百过好年。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过好年,才算过好年呢?民俗专家、北京民俗学协会秘书长高巍也要和我们谈一谈,时下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年节文化以及如何营造年味儿。在高巍看来,年轻人有责任把传统年节文化发展下去。

  “烧火判”形式喜闻乐见

  早年间,元宵节灯会,要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一共五天时间,并不像现在只有正月十五这一天。而且,每天晚上官方都要组织催更队伍,就是为了提醒大家能够及时去休息,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灯市的热闹程度。

  今天我们去审视传统年俗,让年轻人可以体会到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把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元宵节闹花灯是春节当中可以与年轻人结合的一个点,但其他方面的点也还有很多。

  在北海后门往西边的平安大道,有一个宛平城隍庙,早年间,宛平县衙在这里。宛平管的是北京城中轴线以西的广大地区,这个区域产煤,所以每年宛平城隍庙要举行“烧火判”的仪式。

  烧火判,顾名思义,用泥塑成判官的形象,把煤放在泥塑的肚子里边,在正月十五的晚上点燃,从鼻子、眼睛、肚脐眼的孔里喷火。这个仪式既壮观,又热闹、喜庆,还充满奇幻色彩。不管对孩子们,还是年轻朋友们,都是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当今天我们丢弃了这些重要的过年传统时,我们的年过的也就没意思了。相反,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传统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这对营造年味儿,吸引年轻人参与都大有好处。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跟几千年以前春节刚出现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年俗的调整、更新、移风易俗也是必然的。

  元宵节对年轻人充满感召

  张大年先生曾经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二是追求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三是追求人内心的平衡及和谐。而传统文化,正是传统年节风俗的内核。

  迄今为止,年节风俗延续了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之中,正是因为它有许多为大众所接受的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才能够延续至今,让人们依然认可它、向往它,并且参与其中。

  今天我们想要传承年俗,必须要引起年轻人对它的关注和参与,调动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积极性,从而让年轻人成为新年民俗继承和创新的主体,这是我们首要坚持的原则。

  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它一定对应的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就是立春。而“春”字,体现的是春天到来,生发这种精神,促进了我们去适应这个节气的变化,让我们都动起来。

  老辈儿人常说,过春节,过的就是正月十五。为什么这么说呢?对于我们来说,春节更多的是拜年、逛庙会等,但真正热闹的高潮,还是元宵节。

  “元”是开始,“宵”是月圆之夜,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成为人们的狂欢节。在这一天,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期盼人丁兴旺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而“丁”和“灯”是谐音,追求人丁兴旺的期盼和闹花灯的主题在这里是一个有机的结合。

  早年间为什么把灯市设在东华门呢?因为有利于皇帝出宫与百姓一同庆祝,所以在东华门外面有一个灯市口。因为家庭人丁兴旺正是国家人丁兴旺的基础,由此体现出“共同闹”花灯的传统。

  今天我们过元宵节,这种“闹”带来的喜庆、吉祥、欢乐的气氛,对年轻人同样充满感召力。因为灯本身是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想象力的重要民俗元素,而做花灯、赏花灯、猜灯谜这些热闹、喜庆的活动,与年轻人的性格是相通的。只有参与到这种活动中来,才能感受到元宵节的魅力,打破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的隔阂。通过逛花灯、赏花灯,年轻人不仅自己参与,还可以陪着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们一同参与,促进家庭的和谐相处。张大年先生的三个和谐,也在节日之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公共娱乐

  更体现过年意义

  与往年相比,今年过年办年前庙会的更多了。年前庙会最早是三年前,由西城区文委在阜成门历代帝王庙举办的小年庙会。但今年,光我参与策划的小年庙会就有好几个,比如什刹海地区小年庙会、西单购物中心小年庙会、天桥剧场小年庙会等。办小年庙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年味儿的营造提前了,让大家都能够参与其中。

  在正日子,也就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过年期间的庙会,比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厂甸庙会等也把年味儿营造作为主要内容。比如地坛庙会就改变了以往商贩太多的办集市性庙会的做法,改为办非遗项目的展示庙会,将庙会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演类;一类是手工艺类。这就是对以往内容的调整,而调整的目的,就是从过去表面的热闹向真正为体会年节传统文化做努力,这种变化我觉得是值得提倡的。

  过去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逛庙会,当然那个时候的庙会也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吃还是玩的丰富程度,都是今天的庙会没办法相比的。今天我们过春节,无论是电子、电动玩具,还是各种传统、非传统的娱乐项目都非常丰富,为我们过年期间的娱乐提供了非常多的方式。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现在的娱乐方式,单独玩的多,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是现代娱乐方式的缺失。相反,传统的娱乐方式,更能够沟通亲情。

  所以今天我们过年,更应该提倡公共娱乐。比如科技馆、天文馆办庙会,还有美术馆博物馆和其他展览馆,都是可以办共同娱乐的场所。这种公共娱乐,既有大众的娱乐、同行之间的娱乐,也有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娱乐等。作为年轻人,更应该参与到这些娱乐活动之中,多发挥沟通的作用,比单纯去玩些高级游戏、玩具,更能体现过年的意义。

  今年饭馆推出的年夜饭,就把家的味道作为宣传点,这也能看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过年时,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才是核心。

  不要把春节变成圣诞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在国内发展,选择在海外定居;也有许多年轻人在海外留学,学成之后回国发展,使得这些年轻人,成为时尚外来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对他们抱有期望,让他们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将时尚、新鲜的东西,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在年节习俗之中,相互结合。而当这些年轻人在国外发展之时,又成为外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年节文化的重要使者。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自身的优势,但这其中,更应该强调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恩、回归。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可能需要调整,但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大众适应性,在今天依然值得肯定。传承也好,创新也好,一定要基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绝不能把春节变成圣诞节,这样就变味儿了。

  同是春节,在我们的周边,包括韩国、日本、朝鲜、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各地对年节传统都有所继承,也都有所发展。比如越南,同样有十二生肖,却比我们多了猫年,少了兔年。这就是各地在认可春节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地区特点和自然文化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年轻人也需要具有这份责任,把年节传统文化发展下去。

  作为今天的年轻人,首先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特别是节日文化的内容,能够比较生动形象地展示宣传我们的年节文化,还能够结合各地不同的风俗特点,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交给今天的年轻人的重担。北京晨报记者 何安安

  高巍

  民俗专家、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主要著作有《北京民俗文化史》、《燕京八景》、《漫话北京城》、《四合院:砖瓦建成的北京文化》、《幡鼓齐动十三档》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