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你的书就是你”——冯骥才说冯骥才(郭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05日08:47 来源:中华读书报 郭倩

冯骥才

《冯骥才》,冯骥才著,青岛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2800.00元

  “如果你一生一直去掏自己的心,拿它写出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来,最后你以为把自己掏空了,可你会发现—你的一切都跑到你的书里,你的书就是你。”

  从甲子之年,冯骥才就想编一部自己的书,借以梳理和总结自己。然而一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由青岛出版社推出的《冯骥才》才与读者见面。年过古稀 的冯骥才很庆幸当时没有着急动手:“如果那时我动手编了,今天一定后悔,因为我自甲子之后才启动了全国民间文化遗产和古村落的抢救,并口诛笔伐,与反文化 的时弊作战,为此写下近百万字的激扬文字。没有这十多年来充满磨砺的人生,就无法完成一个更全面和完整的自己。”

  冯骥才以文学创作成名,此外他还是知名的画家,近几年又同时担任文化部非遗专家部主任、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在遗产保护工作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上世纪90年代,冯骥才开始对法国的文化保护工作有所了解,并在天津开始实践。据他介绍,巴黎的文化保护得益于三个作家,巴尔扎克、梅里美,还 有马尔罗。1960年代,马尔罗担任法国文化部部长时,做过一次“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全法文化调查,大大提升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也是在1960年 代,法国确定每年9月第一个周末为“文化遗产日”。了解了这段历史,对冯骥才影响很大。2003年,冯骥才受法国巴黎人文基金会邀请前往法国,回国后即开 始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调查和保护。2013年是冯骥才着手这项工作的第十年,巴黎人文基金会邀请他到法国发表演讲。这次回国后,冯骥才开始进行 古村落抢救工作。

  中国的古村落正在迅速的瓦解和消亡,经过努力,目前有2555个古村落得到认定,其中第一批648个村落已经获取国家的经济支持。冯骥才一直希望让当地人参与到村落保护中来,他说,只有新一代不离开,谈保护村落才有可能,也才有意义。

  “我们现在提到村落,就会同时提到‘乡愁’。乡愁和村落是什么关系呢?乡愁就是对产生自己生命的那片土地的思念,一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华民族最 大的乡愁。”冯骥才不认为开发旅游是保护古村落唯一的办法:“开发旅游,就要把村落保护纳入经济考量,能赚钱的留下来,不赚钱的丢掉。建筑留了下来,很多 口耳相传的文化却被肢解了。这个村落的文化就被稀释了。我们保护村落,不是保护那些不同风格的建筑供城里人赏玩和消费,而是要保护那片土地上的精神和情 感。”

  冯骥才很担心开发旅游给村落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回忆起在欧洲看到的农民的生活,是一种大自然与现代设施相协调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农民养的牛在外 游荡,脖铃传来的声音时时提醒农民牛所在的位置。牛的身上佩戴跟踪器,被宰杀进入市场后,每一包牛肉都可以直接查询到主人的手机。“你觉得牛肉不好吃,可 以直接给主人打电话的。”村庄里设有卫生间。随时可以听音乐,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也被干花和艺术品装饰得很漂亮。“我去过一个地方,所有的篱笆都是用花 编成的。”这些欧洲的村庄,生活方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变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冯骥才理想中的村落,人们不会想着逃离村庄挤进城市,在乡村留 下供人参观的死物件,而是宁静安逸地生活于其中。

  相比之下,中国的村落几十年来变化太大。“很多过去的历史文明传递不到今天。”

  冯骥才投入了十几年的时间,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进行地毯式考察。他也提出了一个口号:“大到村落,小到荷包”,并提出设立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与端午节相融合。

  “现在有两千五百个村落列入国家古村落名录。可是新一代的农民想要离开,进入城市。只有想办法发展生产,才能留住人不离开自己的土地。知识界需 要做两个工作:一是帮助当地村落建立档案,特别是口耳相传的东西,若不记录,很快就会消失。第二,应该让当地人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有很多重要的、美好的 东西,与民族的未来相连,承载着民族的精神DNA。”冯骥才说,自己并不反对开发旅游,但是不能为了利润而制造假的景点、故事,把当地居民都推向市场。这 必然造成乡规、乡俗“礼崩乐坏”。“很多地方开发旅游之后,当地村民从原本的淳朴热情转变为一心想从游客身上赚钱,这种转变是很可怕的。”

  冯骥才说,文化遗产最大的问题在于传承。一项传统技艺往往只有几位自然传承人,“我们可以选定其中一人,享受政府补贴。一旦‘法定传承人’人选 确定,其他人很可能放弃这项技艺。这就从多线传承变成了单线传承,而且是‘命悬一线’。目前,得到官方认可的传承人中,已有10%去世。十年后,超过一半 的传承人将年过七十。”

  一直以来,冯骥才都认为作家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我也画画,但我画画跟别人不一样,其中有更多文学性的东西。我更想通过画画看到我心里文学的 意境。我做文化遗产抢救,则更多地来自于作家对土地的情怀,作家对土地上人的精神的思考。其他做文化遗产抢救的学者更多地关注遗产本身,我更多地关注遗产 所承载的人们的精神和情感。”近年来的工作让冯骥才的自我身份认知发生了变化,他说自己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跟‘文化人’是有区别的,知 识分子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筹集资金,冯骥才卖掉了自己多年来的画作;也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他现在几乎没有写作的时间。

  2000年出版的《俗世奇人》摹写天津奇人异事,大受读者欢迎,发行超过了130万册。受到作家出版社的邀请,冯骥才利用几天的假期时间写出了 《俗世奇人贰》。“写小说和写文章不同,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创作长篇小说时,作家要连续几个月进入虚构的环境,感受自己创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要站在每个 人物的立场上感受其他的人物。而我现在做文化抢救工作,永远有大量的现实问题需要处理,没有办法长时间进入虚构世界。所以我只能用假期时间写作这种超短篇 小说。”

  冯骥才一直生活在天津这片土地上,他希望自己能写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写出天津人的集体性格。“有意思的故事才能流传开来。但如果只是讲有意思的 故事,那也不够,一定要在故事背后藏着一个东西,让读者去悟出来。就像桃子,吃完水嫩的果实,还有有心人把桃核里的桃仁取出来,桃仁的味道和桃肉相比,另 有一番滋味。”

  目前,冯骥才还有几个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的构思已经成型,却一直没有时间付诸纸上。“短篇小说的构思更多了,一想就有。小说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重要的是灵感。现在有了构思,就是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有时间把它们写出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