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作家冯骥才推出新书《俗世奇人》(足本),讲述了更多的天津俗世奇人故事。他写小说,一直遵循中国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先有故事,再有文学性的小说,采用语言特别精炼的文人笔墨,读起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更令人称道的是,冯骥才多年致力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承、交相辉映。
冯骥才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感的作家,当他在1998年意识到民间文化在不断地遗失和减少之后,便停止了小说创作,开始了对民间文化的抢救。多年来,他专注于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专注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整理工作,木板年画、剪纸、唐卡、口头文学……这些整理工作繁重而琐碎,占去了他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他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乐此不疲。
冯骥才先生在文学领域已经颇有名气,只要继续写下去,前路辉煌。可是,他放弃了,宁愿离开舒适的都市生活,深入贫穷落后的地区保护与普查文化遗产,为的是抢救不断流失的传统文化。冯骥才的名字淹没在浩瀚的民间文化中,他不再是一个发光的个体。
冯骥才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反而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说:“它逼着我把那些可写可不写的尽量不写,把那些必写不可的抓住了。”
冯骥才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非常喜欢写天津的市井生活和小人物。他觉得真正社会的生命在小人物身上、生活的本色在普通人身上,普通人的命运才是这个时代的命运,需要有作家为他们去写作。
冯骥才游走在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用文学抒写他在保护与传承文化之间的所思所感,而传统文化又为他的文学作品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底蕴。他的作品个性鲜明又不乏传统的厚重,在中国文坛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