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莫把“灵光”变“贼光”(乔鲁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8日09:38 来源:人民日报 乔鲁京

  艺术家韩美林给央视春晚节目组画了一只猴,没想惹出了一场争论。

  争论的第一个焦点,是韩氏之猴美不美。画史上从北宋易元吉以降,经释法常、朱瞻基到张大千,形成一路风雅之猴。倘若看惯了这些,再瞧那只据说创作灵感来源于民间艺术的韩氏之猴,难免觉得不美。可喜爱民间艺术的朋友不难发现,韩猴脱胎于河南淮阳民间工艺泥泥狗中的“人祖猴”,无非在造型上变为韩氏惯常的套路,用色更单纯大胆而已。泥泥狗依托于淮阳太昊陵的人祖会,太昊即伏羲,乃“三皇五帝”之首,有学者认为泥泥狗是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产物,将其论证为中原文明的活化石。如此看来,韩美林为春晚画猴也算精心。

  所以,猴子美不美,只是见仁见智,本无法掀起轩然大波。如今引爆话题的,其实是央视春晚节目组在韩氏之猴基础上的再创作——3D动画版猴子。

  望着这个颜色全无渐变、线条弃绝柔和、质感走冰冷金属范儿的3D小怪物,我不禁想起了古玩行里一个虽版本各异却套路雷同的故事:某古董商在一户农家发现一些精美的古物,可惜囊中羞涩,约定改日再来。农家自忖东西如此陈旧,若再弄得新一些,肯定能卖个更好的价钱。于是或把青铜器抛出灿灿金色,或给明式家具刷上一层新漆……总之,原本包浆润泽的古物被处理得泛起明亮的“贼光”,足能晃得兴冲冲跑回来的古董商顿足捶胸。

  在我看来,对韩氏之猴进行的3D再创作,和故事里那农家处理古物的做法如出一辙:不在乎原物之真,只一味求新。于是原作呈现于宣纸上的细微渲染不见了,便如古董表面浸透漫长光阴的包浆被抹去,其共同处在于抹杀了事物原本具有的、构成其本质性审美意义的细节。针对这种细节,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美学概念:“灵光”。以早期摄影为例,“(这些相片)与晚近的相片比起来能产生更深刻持久的影响力,主要原因是被拍者曝光的时间很长,久久静止不动而凝聚出综合的表情。”

  这种因时间凝聚出的“灵光”与古物包浆被抹杀后四射的“贼光”形成鲜明对比。影视行业里有实操经验的工作者很清楚,最适合3D建模的形象往往具有工业化的特质,而传统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很难通过3D建模精准传递出来。说得再理论化一些,就是“机械复制时代”前的艺术作品,是很难用3D这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手段来再创作的。违背基本创作规律的嫁接,无论怎样努力,其结果都必然和美感背道而驰。

  在自然界,猴子与人类同属灵长目,理所当然,这“万物之灵众生之长”也成为古人寄托美好愿望的重要元素。当我们在一个瓷盘上看到猴子、蜜蜂、喜鹊、鹿的组合,自然会想到“爵禄封侯”的寓意,今天的我们,在赋予它新意的同时,又该怎样融入传统的审美与文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