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为孩子书写“中国式童年”(李东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6日10:37 来源:人民日报 李东华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儿童观的问题。把儿童当作一个简单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还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将直接决定一部作品艺术质量的优劣

  少儿文艺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少儿读物、少儿影视、少儿动漫,等等。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我们的孩子几乎可以同步地享受到这个时代少儿文艺的最新成果,拥有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

  然而,与外国少儿文艺的“来势汹涌”相比,富含“中国元素”并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优秀作品是否足够丰饶?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何为中国元素、为什么要强调少儿文艺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元素首先指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始自了解,了解的功课需从少儿时代做起。这不仅出自父母、社会的期待,更出自孩子们自身的生命需求: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来处。

  中国元素的另一大内涵,是指当代中国故事与当代中国经验,即现实指向。我曾经就一位国内畅销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与出版人讨论:这位作家的作品不如国外同类题材作品的文学性强,有失精致,但为什么他的书比同类引进作品畅销?这位出版人说,那是因为中国孩子更喜欢看表现他们身边人身边事、反映他们生活的作品。的确,对于知识和阅历都还不够丰富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文艺作品认识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反映当代少儿生活的作品,更容易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文艺的引领、抚慰,文艺的启智、怡情。

  新时期的少儿文艺也曾留下皮皮鲁和鲁西西、霹雳贝贝、男生贾里、男孩桑桑、大头儿子、淘气包马小跳等鲜明的为小读者、小观众所喜爱的主人公形象。但是相对于我国3亿多少年儿童,相对于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和差异化的生存状态,当前少儿文艺所表现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却没有诞生影响广泛的、为这一庞大群体代言的文艺形象。同样,反映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少儿生活的文艺作品也比较少,或者说其影响力没有都市题材的影响力大。而即便是表现都市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往往是速写式的、对表象进行描摹者多。这些都束缚了中国元素在少儿文艺中的展现。

  一方面是中国元素不够丰盈,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难以与少儿心理相契。一提到表现传统文化,很多少儿读物或影视作品在一次次地“炒冷饭”。如何把传统文化精神以审美的方式融入到作品中,而不是生硬地嵌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有效地对接,是当下少儿文艺创作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书写中国式童年?这不仅仅是方法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这是儿童观的问题。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儿童当作一个简单化、概念化的真空中的人,还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将直接决定一部作品艺术质量的优劣。创作者应把儿童放置在这个大时代中、放置在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而不是切断儿童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切断儿童和周围人的关系孤立地来描写,仿佛他们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特殊群体。事实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儿童,都不能摆脱现实生活加诸他们自身的重量。他们与这个世界之间拥有生动而微妙的互动,可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全部。

  此外,给孩子们看的和给成年人看的文艺作品的区别,是审美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审美高下之分。因而,创作者需心怀敬畏地看待“少儿”两个字,遵循少儿文艺自身的艺术规律。不是简单地、敷衍地、想当然地,用成年人对儿童的抽象想象来裁剪他们生机盎然的真实的生命体验,而是走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借助审美的触角探察他们的内心需求,他们的憧憬与烦恼、快乐与忧伤。如此,才能创作出沉甸甸的、闪现着现实主义精神的好作品,才能富有深度地表现当代中国孩子的生活,进而成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富含“中国元素”的少儿文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