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郭万新《耕读世家》:最厚重的是土地和人(邱华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5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邱华栋

  在我的印象里,山西一直是非虚构文学、纪实、报告文学的传统文学重镇,尤其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出了写非虚构文学、报告文学的作家赵瑜。他已经 出版的10多部作品,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写作技巧还是情怀境界,都使得非虚构类纪实文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认为在赵瑜的感召和影响下,山西一批 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中青年作家纷纷脱颖而出,这其中,就包括了郭万新这样的作家,不断受到文学界的充分肯定。比如,在2013年赵树理文学奖评选之际,首次 设立报告文学奖项,获奖名单中就有作家郭万新的名字。

  我知道郭万新从小生活在山西农村,他曾经挥汗如雨务农数年,三晋大地的苦与乐,他体会很深。后来,好不容易才进入城镇,一步步地写作,一步步地 发展。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出身、却不断顽强超越自己的人。虽然有学历的局限,但并不影响他本人的努力和追求以及理想的实现。一时的困顿,也从来没有让他灰 心丧气,可能有时候,挫折感会使他在文学道路上走得坎坷和无助,但他很顽强。我记得,他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说,在2004年他参加过山西省青创会,当时, 一些作家的新潮写法很受热捧、风头正劲,以至于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太土,写得太保守,使他怀疑自己的创作手法十分落后,因而感到了迷茫悲观,几欲搁笔。 好在他后来终于回过味儿来了,文学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花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精神气度,是找到自己的根。这一点开悟,对他很重要,他从此更加执著,不管 境遇如何改变,最终都没有放弃文学,而是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一路走来了。他除了获取赵树理文学奖,他的另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吉庄纪事》还获得山西省第五 届“五个一工程”奖。这些鼓励都很重要,就像戴在他身上的小红花一样,鼓励着一个内心里对自己有要求的作家奋力前行。从更高的层面考量,他获得的这些奖 项,或许算不上最重量级的,但作为一位半生置身基层的作家,那就难能可贵了。

  那时,我对他有所注意。我看到,郭万新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篇目是《2012:吉庄的三户人家》,他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塞北小村庄展示给人们,折 射了改革开放30余年农村社会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吉庄纪事》则更是把吉庄近百年的历史,以文化编年和小史记的方法,将文学、民俗学、地理志、人类文化学 结合起来,再现于读者面前,被一些评论家称为“一部农民中国的非虚构力作”。另一部《草根吉庄》则入选2015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成为十分耀眼 的作品。

  由此可见,在郭万新的灵魂深处,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养育他的那片深厚的黄土地,有多么厚重的土地,就会有多么厚重的人。在雁门关外桑干河畔那一座 著名的古城——朔州,他的视线一直盯着他的父老乡亲,他脚下的大地、山川、河流,以及煤和煤的燃烧。以至于赵瑜欣慰地评价说:“郭万新成了吉庄人。”实践 也证明,只要扎根生活、扎根底层,将视野投放到大地之上的人群里,走进他们的内心,文学之树就能结出该结的果实,郭万新拿出来的作品,也总是叫人感觉沉甸 甸的。

  山西作家早有自己的文脉和传统,开创了有名的“山药蛋派”,老一辈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让人耳熟能详。很多山西作家写得很接地气的,都是 脍炙人口的作品。后来,陕西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给从事农村题材的作家很大启发和影响。近年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如《中国在梁 庄》等,都很有影响,这类题材比较多,不胜枚举,几乎作家和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

  中国本来就是一个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千千万万的农民可谓创造历史的主角,近当代文学选择农村为载体,顺理成章。我们这些作家,即使自己不是农民出身,祖辈、父辈也绝对出身农家,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乡愁的血脉,绵延不绝。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有时候,农民形象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成了愚昧、贫穷和守旧的代名词,比如,有些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很不立体。他 们的名字,动辄是狗剩、石头、王大、李二之类,全无一点文化内涵。因此,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就需要作家抛却偏见,去深刻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才 能客观地看待乡村的现在,才能对乡村的认识不至于失之偏颇。古代的中国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不少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形象居多,乡村社会史、生活史、 人物史,几乎是一片空白,无疑算是文学史的缺憾所在。早在1961年,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路踏访了内蒙古大草原后,曾经感慨万千地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引起他震撼的,就是沉淀在乡闾民间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梁晓声曾经出版过一 本著作《真历史在民间》,深刻表达了作家的满腔忧思,正如书中传达出的观点:一个社会好不好,或有没有希望,有多大希望,不仅看官员是怎样的官员,富人是 怎样的富人,精英是怎样的精英,也还要看到民间是怎样的民间。民间是万民所在,民间是万物生长。我想,郭万新一定从大地深处,从芸芸众生中,看到了某种契 机,他寻找着自己写作的方向,他果然从这一路径,找到了自己通达成功的方法。

  因此,阅读这本郭万新的呕心沥血之作,让我惊艳。这本书凝缩了中国北方农村600余年的历史,以山西清代翰林张炜家族的兴衰离合为素材背景,讲 述了20余代,代代传续地耕读世家的命运传奇。从时间的深处,见证了朔州的一个小村庄,如何从明初移民开始,一直穿越了清代的烟云,再到民国的纷扰世事, 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其600年大历史、大事业,和小细节、小人物结合起来,全书始终贯穿了其“以儒起家、守道存诚” 的传统文化内涵,既是一部恢弘厚重的北方乡村史,又是一幅浩瀚繁复的民俗风情画。通过书中描述的一张张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的面孔,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 农民的伟大,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断再生的力量。的确,这本书写的正是传统农民生生不息的坚韧图存、家国梦想和文化内涵。

  因此,郭万新的这本大书,情节真实生动,资料详尽珍贵,突破了“老题材、老人物、老语言、老情节、老结局”的“五老”窠臼,读来耳目一新,也赋 予了鲜活的、当下的时代价值。郭万新以一种“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中国情感的中国叙事,中国乡土的中国时间”,对600年历史进行了个性化的触摸,可以 说,他的《耕读世家》正是一部具有中华文化底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是一部无法忽视的作品。

  《耕读世家》作为一部呈现历史内涵和时间魅力的纪实文学,将一个极具人类学、中国文化符号的典型意义的山西小村落的乡风、乡情,逐渐积淀成难舍难割、挥之不去的绵长的北中国的乡愁,这是郭万新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别人的地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