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匠人》与非虚构(赵允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5日09: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赵允芳

  申赋渔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非虚构的写作。从《不哭》到《逝者如渡渡》,从《一个一个人》到最近出版的《匠人》,已经出版了6本非虚构作品。他的非虚构写作,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现在的人们熟知和喜欢非虚构,因为它散发着真实动人的力量。在国内文学期刊中,《人民文学》首先倡导发起“非虚构”写作,并推出了梁鸿和李娟等人的一批有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李敬泽认为,小说的了不起,在于它曾经在“虚假”——“虚构”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真实”的权威。但现在看来,似乎小说的这种权威性出了问题。其实,不妨直白一点说,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变革面前,虚构想象性的文学,已经失去了想象力和概括力,显出了贫乏和疲态。而用事实说话、最大程度逼近真实和真相的非虚构写作,反而更有其力量。

  光有真实还不够,那样,非虚构就无法区分于长篇的通讯报道。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大时代,现实和人心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嬗变。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非虚构,也天然地具有着某种追忆似水年华的伤逝情怀。这使其凸显出另一个特点:诗性特质,也即普利策奖的“最优美的文字”标准。这种诗性极为珍贵。评论家徐肖楠认为,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对事实都有着原创性的审美呈现,因而具有唤回人类诗意的巨大力量。

  申赋渔从2001年结束10年流浪生活返回申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座业已颓败废弃的老屋。那是昔日纸扎匠的家,如今他已死去,就埋在自家屋后。那些熟悉、亲切的匠人们一个个不在了,某种意义上,故乡也就没有了。他还看到,自己儿时撒欢奔跑的旷野,一半已经盖了现代化的厂房,很快,这里将全部被钢筋水泥覆盖。他深感,申村和申村的匠人一样,将从此不复存在,“我将真正成为流浪在城市里的孤儿”。

  为给家乡立传,在后来长达5年的时间里,申赋渔不断地从城市返回家乡,采访、搜集、追踪、回忆……可以说,他是以脚步和心灵的双重苦旅,完成了《匠人》一书。而在《匠人》一书中,处处可感那些即将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悲苦,难以掩盖的深厚情谊与精神诗意。

  扎灯匠忽然在自己手艺最为纯熟的时候放弃了一切,每天牵着一个外乡的瞎子到处给人去算命。这自然招来了不解和嘲讽。但事后才明白,他这么做是为了报恩。还有雕匠对寡妇芹秀看似淡然实则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属人间绝唱。但随着乡土世界的凋败,这些诗性也被随之拔根,无所依附。值得注意的是,申赋渔在《匠人》中对这种诗性的失落,一直持以哀而不伤极为克制的笔调。他不渲染。这使他免于陷入一种简单的伤感和挽歌之中。

  非虚构的真实和深刻,重新赋予文学以力量的同时,也担负着文化重建和唤回美德的重要功能。从整体上看,国内的非虚构写作还多少有些单薄、拘谨,对于一些题材的选择与触碰也不够开阔大胆,但相信这一点会很快得到改观。因为人们永远渴望真诚而深刻的写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