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与精神的多重建构(陈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2日10:05 来源:河北日报 陈 飞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刘扬忠、蒋寅主编),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学术力作。全书由7卷(本)专著组成,共约250万字,分别为:《镜与灯: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建构》《灵光澈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关于生死、自然、社会的思考与叙述》《唐代文学精神》《儒风汉韵流海内:两宋辽金西夏时期的“中国”意识与民族观念》《文学与认同:蒙元西游、北游文学与蒙元王朝认同建构研究》和《通俗小说与大众文化精神》。著者皆为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业学人,各卷既是独立性很强的专题研究,又相互联系。

  “华夏民族精神建构”是该书的主题和宗旨,这是它与其他研究特别是单纯的文学研究的最大不同,也是其主要意义和价值所在。著者的关注点由近代直至当前,“通过研究历代著名作家及其作品,剖析其精神结构和心理状态,阐明他们对中国人精神结构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就能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勾勒出华夏民族传统人格和精神特征形成的历史过程。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形成的结论将成为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种主动自觉的人文关怀、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华夏民族精神建构”中,“中国古典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学对于精神史的意义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文学对精神史的感性记录和生动再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民族精神史的丰富内涵”;二是“文学对文化核心价值生成的参与,使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精神史的直接依托”;三是“文学对传统的高度整合作用,加速了民族精神的发育及自我意识的形成”;四是“文学以自己的形式直接参与了民族精神的塑造,它的效果和影响力是其他意识形态无法比拟的”。这是该书将“中国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联系起来的根本原因和依据,前者既是后者的依托和资源,也是其途径和典范,从而保证了后者的可行性与可能性。

  实际上,“中国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关系是相互的,因而前者在建构后者的同时也在建构其自身,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该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华夏民族精神”内涵的揭示和建构,同时也是对其自身精神的揭示和建构,因而该书作为其结果,既是华夏民族精神的“史”性梳理和整体性呈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史”性梳理和整体性呈现。二是这种专注于“精神”的古典文学研究理念和方法,有别于其他研究特别是注重“外部”的古典文学研究,这种新的研究同时也是新范式的建构。该书深入作家作品的“内部”,运用相关的哲学和科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其心理、情感、意识、人格等精神内涵。这是自觉地寻求与古代文人的心灵契合,打通古今之间的精神通道,从而实现古今精神世界的共建。

  中国古典文学建构有两个主要向度:一是对古典文学中一系列经典性和典型性“个案”进行深入的“精神”研究,获得大量新的认识和结论;二是这些选择性的“个案”兼顾了时代及其他联系,不仅各卷的断代研究之间大致连接,形成“通史”,各卷的内容安排也大体循着时间顺序,形成“断代史”。因此宽泛地说,该书实际上也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史,可称之为“精神文学史”或“文学精神史”。

  该书作为学术性专著自然也有其“学术建构”。编著者作为一个学术集体,用15年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个重大课题,无疑是有其共同学术追求的,这种追求既源于其学术精神,也促进其学术精神。该书没有采用一般的“通论或综合性的论述”,而是“选取若干意义尚未被发现或一向未引起注意的作家作品,放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过程中加以考察。这样的研究虽不像一部通论或综论性的论述那么显得可观,但作为专题研究却会更具深度”。因此该书各卷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性,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还应注意的是,该书并没有采用近年来普遍看重的“考证”性研究,而是将理论把握、文本分析与文献支持、史实辩证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既有思想穿透力又有材料坚实度,既思辨灵动又深厚沉稳的学术风格。

  该书的建构是多重的,其意义和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同时该书的建构又有其有限性和过程性,它所获得的新知、给出的启示、提出的问题以及留下的思考,都将对今后的民族精神建构和古典文学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