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韩爹”再“插队”重寻文学根(孔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2日09:59 来源:湖南日报 孔见

  重返乡村,过一种晴耕雨读的生活,换一种方式来体验人生,是作家韩少功“蓄谋”已久的行动,也是他和妻子守候多年的秘密。

  韩少功夫妇晴耕雨读的这个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选择了汨罗的八景乡。这是一个水库区,有山有水,民风淳朴,交往起来没有语言障碍。他曾下放到这一带生活了7年,对此地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当地政府对这位老知青再次前来“插队”十分欢迎。2000年5月,他和妻子迁入了汨罗市八景乡,成为这里的一个兼职新农户。

  当地的农民和学校里的老师,对这位从大城市里迁来的邻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当听说他还是一个著名作家的时候。陆陆续续,有一些人走进院子里来参观,他们很快就发现里面的情况与他们的想象并不相符。这家人穿的是他们早已遗弃的布鞋,甚至旧式的军用胶鞋;菜地里施的不是化肥,而是猪粪和人粪;揭开锅盖,里面竟然是稀粥和咸菜,生活水平相当一般。最让他们想象不到的,是客厅里的木头沙发和饭厅里的桌椅,全是用当地最寻常的梓木做成的,除了需要对接的部位,其他连树皮都没有刨去,人坐在沙发上就跟猴子蹲在树丫上一样。他们觉得这家人许多地方甚至比农民还要农民一些。

  早上6点钟,韩家人就在鸡啼鸟鸣的交响中醒来。地里的活不太紧,上午就可以解决,下午的时间看书写作。如果天气允许,5点钟他们就跳进水库,在荡漾着炫目晚霞的水中舒展四肢尽情划动,发出动物一样咿咿啊啊地叫声。韩少功是个泅水的好手,游泳是他毕生最喜爱的运动,不管心里有什么事情,只要跳到水里就成了《庄子》寓言中快乐的鱼。晚上10点半,准时入睡。

  接待来访者是韩家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不时有人来串门拉家常,蹲在梓木沙发上,喝一口绿茶,点一根烟,便烟雾缭绕信马由缰地聊开了。聊这地方过去发生的事情,聊田间地头的农活,聊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扯不清的事情,还有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聊得熟了,大家来往也就随便起来,不分彼此了。左邻右舍家里没有冰箱,可又有鲜肉确需存储,以备客人光临,就一碗碗端到韩家来,塞入韩家的冰箱寄存。有一次,韩少功忘记了这里头情况复杂,打开冰箱,抓到肉就下刀,结果把人家的东西给做掉了。后来,韩家菜园的产权也不再明晰,有时一个后生推门进来,见瓜架下有菜瓜,拧下一个就吃起来,说味道真不错,好甜,好脆啊。

  如此来来往往,互助互动,韩少功很快就融入了八景社会,成为其中有机的分子。乡里村里开会,商议乡村管理事务,通常都会请韩作家参加,让他给出出主意,谋划谋划。给特困户盖房子、让失学少年重返课堂,乃至邻里失和父子吵架、子女报名考大学和进城找工作这一类麻烦也会找上门来。当然,韩少功不是对所有人都能有求必应,对无理要求还得设法招架。实际上,拒绝并不一定结怨。求助者一旦理屈词穷,倒会对主人的原则性感到佩服和敬畏,即便遭一顿训骂,也能感受到直爽中的某种亲切。

  当地政府和一些机构有时候会邀韩作家去参加当地的社会活动,当“坐台先生”。一年端午节,他应邀参加祭祀屈原大典。到了才知道主宾必须身着西装,临时派人从照相馆借来一套给他换上。这套小号西服把他捆成了一个端午节的粽子,憋得他大汗淋漓,令身旁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和湖南作家谭谈深感同情。他只好以苦笑解嘲:“屈原是一老外吧?不然为什么大家都穿西装来见他?”

  韩少功在八景的所作所为,给他赢得了一个特殊的称谓:韩爹。一次,我们前往八景峒,车过八景水库大坝的时候,正好逢上一帮人在卸石头,他们对我们的到来视而不见。就在我们为天黑前能否到达韩家犯愁的时候,来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他神情肃穆地问我们要去哪里。得知我们的意图之后,他胳膊往天上一甩,把那帮人训斥一通:还不赶快让路,你们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吗?他们是来看韩爹的!没有两三分钟,一条路就腾了出来。

  韩少功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代表。回湖南乡村“隐居”,他说,是希望多接触一些文人圈外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接近自然和底层社会,希望有一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要走出文人圈,使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如果我不走出文人圈,不摆脱那种应酬加会议再加点小玩乐、小贫嘴的生活,恐怕什么作品也写不出。”正因为寻到了文学之根,他才在写出大批寻根文学作品后不断自我超越,写出了《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日夜书》那样的力作。

  (作者系海南省作协主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