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2015陕西最具文化影响力人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1日11:32 来源:陕西日报  高山 樊蓉 杨小玲
 文章字数:6843    文章浏览数:129

  二〇一五年,是陕西文化繁荣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陕西的文艺工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许多不辱使命、无愧时代的优秀作品。他们的故事,描绘出陕西文化蓬勃发展的脉络,他们的作品,构筑起二〇一五陕西文化发展的壮美图景。年终岁末,本报特别推出《二〇一五陕西十大文化人物》,为读者盘点值得我们铭记的陕西文化名人,重拾这一年惊艳陕西的文化记忆。

  张岂之:学界泰斗 一代宗师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岂之,1927年生于江苏南通,却与陕西和陕西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他曾是西北大学校长,如今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等,1988年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89年曾荣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张岂之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主编、自著有《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人文精神》《春鸟集》《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等著作。其中,《中国思想史》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宋明理学史》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

  去年11月15日,我国第一部对历代关学基本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陕西省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关学文库》在京首发,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32位专家学者,十余所院校、科研单位,历时八年,47册、2300万字……从立项论证到组织编撰,再到出版发行,作为《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张岂之虽已年过耄耋,却壮心不已,甚至以88岁高龄亲自主持了为期近两周的书稿审定会,与专家融会沟通。在其带领下,全体编纂人员经过一番呕心沥血、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终于著成《关学文库》这部重建关学历史地位和精神谱系,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史巨著。

  而今,虽说已是功成名就,但张岂之表示,只要身体尚好,仍然愿意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建设奉献绵薄之力。

  刘文西:执恋黄土大地的人民画家

  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创作者刘文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代表,刘文西的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他的艺术精神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就是对刘文西艺术人生的完美诠释。

  刘文西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他的美术生涯里,“根植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是永恒不变的理想。他开创的黄土画派提倡要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时代学习,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向人民群众汲取养分,因此,他的笔触总是向着人民、对着天地,他的作品也都无时无刻不反映着最真实、最动人的生活真谛。从《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东方》、《老百姓》、巨幅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中,都能读得出刘文西的一片赤子真情。

  刘文西一贯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曾九十多次去陕北,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多年来,已数不清有多少个年头,他都是在陕北过新年。在他三万多张速写作品中,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作品就有数百幅。在刘文西的带领下,黄土画派也秉承优良传统,坚持采风写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创作了无数优秀作品。除了艺术创作,刘文西与黄土画派时刻心系人民,多次举行义捐、义卖笔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称颂。

  艺术来源于生活,奉献于人民。如今年已耄耋的刘文西,依然执恋着那片深情的黄土大地和那里的人民,描绘祖国、讴歌人民,依然是他永恒的艺术生命。

  贠恩凤: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

  2015年,中宣部授予贠恩凤“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从艺65年,她把为人民歌唱作为自己的信念,以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己任。累计参加各类演出5000余场次,演唱近30000首歌曲,唱出了一位人民艺术家与时代楷模的精、气、神。

  多年来,贠恩凤坚持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即使退休多年,三秦大地依旧活跃着贠恩凤的演出身影。2015年9月8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和平之声》,在北京音乐厅拉开帷幕。贠恩凤应联合国合唱团及主办方邀请专程赴京参加了此次演出,以优美的嗓音、饱满的激情、浓郁的陕北风格演唱了红色经典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博得联合国合唱团朋友和全场观众多次热烈的掌声。

  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至9月间,赤日炎炎下,贠恩凤义务参加碑林区残疾人文化艺术协会12场演出活动,与残疾演员们共同演绎了由红色歌曲与诗词组成的大气磅礴的《抗战组歌》。

  贠恩凤是一位走到哪、唱到哪的艺术家,是一位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家,为人民歌唱是她最大的心愿和快乐。从厂矿、社区、秦岭隧道4000米深处的掌子面作业工地到西安护城河清淤现场,关中大地处处活跃着这个76岁老人的身影,回响着她美妙的歌声。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哪里都可以是她义务演出的舞台。只要人民愿意听,她就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她说:“党和人民群众厚待了我,我要用歌声为人民服务,永远为人民歌唱,永远歌唱人民。”从艺65年,不计名利,坚持扎根一线,她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王志杰:数十年如一日的“茂陵卧牛”

  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回顾茂陵博物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目光都会不约而同地定格在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身上,他,就是享誉文博界的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茂陵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志杰。

  王志杰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文博战线标兵、全国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旅游优质服务先进工作者、全国爱国卫生先进工作者、陕西文物旅游业十大新闻人物等国家、省(部)、市级奖励达60余项,他的事迹多次见诸报端,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中华英模》等20多部典籍。

  50多年前,21岁的王志杰来到杂草丛生、乱石遍地的茂陵,凭着一腔热爱与坚韧的信念,开始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这座历经2000年岁月积淀的帝王陵,被人誉为“茂陵的保护者,文物的守护神”。为了保护好茂陵文物,王志杰数十年如一日,利用民间各种集会宣传国家相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倡议人们“发现文物交国家”。为了筹措资金,王志杰曾动员职工捡拾废品,还亲自开着拖拉机跑到集市卖甘蔗。王志杰要求所有职工牢记“文物安全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和“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宗旨,并以身作则,一年365天除去外地出差,他都在馆内住宿,无论天寒地冻,夜间文物安全值班检查也从未缺席、间断过。他还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支群众业余文物保护组织,建立文保小组58个,发展文保员298人,共为馆里征集和接收群众交献上来的文物5021件,形成了一支坚强可靠的群众性文物保护网络……正是凭着这种无私奉献的“茂陵卧牛精神”,王志杰用自己的人生换来了茂陵保护区文物长久的安全与辉煌。

  陈忠实:拥有民族精神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陈忠实,一个厚积薄发的作者,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白鹿原》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最大的长篇小说是《围城》和《白鹿原》。《白鹿原》已超过500万册,并被翻译成法、日、韩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传播,发行版本达15种之多。小说《白鹿原》被相继改编为电影、话剧、舞剧、电视剧、秦腔、雕塑、连环画等艺术形式。近期,话剧《白鹿原》在西安演出场场爆满。《白鹿原》在深层意义上重构了民族精神,在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思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民族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成为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2015年11月22日,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暨陈忠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上,陕西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就陈忠实文学创作50年来的创作道路、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和讨论。陈忠实这面文学旌旗,虽已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自由招展!这位内心装满民族命运和百姓命运的人民作家,无论对于文学陕军还是中国文学,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符号和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40余年来,陈忠实怀着对文学与生命的无限忠诚,笔耕不辍。他以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宽广博大的人文情怀,描绘着关中这片沧桑厚重的土地,弘扬着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他将民间经验、地方文化融入民族秘史的讲述,充分地传达了地方知识和中国经验,塑造了中华民族弘毅、坚韧而仁厚的民族心魂。

  赵季平:创作不停,深入生活就不会停

  2015年7月30日,“国风浩荡”——赵季平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拉开了世界首演的帷幕。磅礴大气又细腻动人的乐音将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里装点成了音乐的殿堂。从电影《黄土地》开始,赵季平走上了电影配乐之路。《黄土地》、《红高粱》、《好汉歌》、《大宅门》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以及不计其数的国际、国内大奖,他是我国目前电影音乐界获奖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创作不停,深入生活就不会停”,赵季平这样描述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这句话也是他日常创作最真实的写照。古稀之年,满头白发的赵季平依然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

  从小生长在陕西的赵季平对陕西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执著的爱,这里的秦腔、碗碗腔、眉户剧等传统戏曲文化他幼时就烂熟于心。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更是将中华传统的戏曲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将音乐的母语加入自己的作曲中,创作出令人叹服的天籁之律。

  采风,早已成为赵季平生活的一部分。他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除了‘身’到,还需‘心’到、‘情’到,三者缺一不可。”听过赵季平作品的人,都说他的曲子“钻心”,究其诀窍,是他对生活、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他追随父亲赵望云的脚步,从广袤的黄土高原到温婉的江南,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无不记录着他行走的足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沃土滋养了他的艺术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赵季平来说,早已是一种生活常态。

  贾平凹:为百姓、为民生而写作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贾平凹的每一部长篇小说,几乎都在探索新的表达方式与创作技巧。而永远不变的是,在他的小说世界里,主人公一概都是底层小人物,每个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贾平凹总是将纯正的汉语传统和陕西方言相互糅杂,构建起文本特征鲜明的文学世界。

  2014年,贾平凹长篇小说《老生》面世,《老生》是贾平凹一部兼文学创新与历史使命感为一体的作品,内容中不乏残酷与黑暗的一面,但不是以猎奇为目的,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中国几代人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该部作品中,贾平凹展露出来的故事取材于乡村大地,还原于民间历史,将文学作品根植于百姓,看民之悲喜,写民之苦乐,拥有丰富的内涵。

  近日,贾平凹又推出新长篇《极花》。贾平凹表示,“《极花》其实也反映我近年采风的心得。看到农村很多村子都空无一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男的女的都去了,特别是女孩子,哪怕在城里混得再不好,也不愿意再回农村。男人在城里买不起房,回乡娶老婆,却发现已经没有留守的农村女孩了。所以才有了被拐卖的妇女被卖到村子里,让我特别感慨。”他说虽然新作写的是被拐卖的妇女,其实还是慨叹消失的农村,是乡村的挽歌。

  邢庆仁:追求德艺双馨履行崇高使命

  2015年9月,邢庆仁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美术家,他以其作品《玫瑰色回忆》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分展中摘得金奖的20多年后,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邢庆仁的画笔下,“乡村”一直是他永恒的创作源泉。在他的作品中,多以信手涂鸦式的纯真和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掘出乡村生活中那些被遗忘和漠视的美,复活了一代人最真切的乡土记忆。初观其画之时,好似孩童涂鸦之作,细细品味,却透出一股来自生活的亲切之感,总能在不经意间便拨响了观者的心弦。艺术作品的力量原本就在于此。邢庆仁表示。“我的工作是捕捉大自然中的色彩,和中国画的浅色水墨相融合,这种色彩的运用已将自己的理解渗透其中,传递着情绪和信息。”

  创作之余,由邢庆仁主持了国家文化部项目《画谈》三卷本。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个项目也是陕西国画院建院30年来第一次获得的国家级项目。《画谈》选取了陕西当代名家刘文西、崔振宽、郭全忠、罗平安、王西京、杨晓阳等作为访问对象,还访问了长安画派已故老一辈大师的家人,包括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通过家人的回忆,期望能对他们、对陕西美术的发展和美术资源做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抢救性的保护。潜心创作、孜孜以求是邢庆仁一直以来的治学态度,也为他带来了作为艺术家的最高殊荣。

  苗阜:中兴西北相声 弘扬陕西文化

  两年前,苗阜这个来自陕西的青年相声演员和搭档王声,凭借马年春节的相声《满腹经纶》为人们所熟知。一年前,苗阜在羊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反腐题材相声《这不是我的》,直指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全民热议,声名大噪。直到今天,这位怀揣“中兴西北相声”伟大理想的青曲社班主,依然在为猴年春晚挑灯备战。从CCTV相声大赛荣获作品赛金奖、个人五佳演员奖到“第八届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新人奖”、陕西省“新锐青年企业家”,从相声社团青曲社到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如今已身兼全国喜剧美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总工会戏剧曲艺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喜剧表演协会副秘书长、铁道部“火车头艺术家”等等的苗阜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本真,一步一脚印地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2015年6月4日,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陕西知名书画家联合举办了《阳光下的微笑》关爱特殊群体儿童书画展活动,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8月26日,青曲频道上线;10月,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邀请全国知名曲艺作家、相声演员发起“让剧本发出时代的声音”——2016春晚相声剧本研讨会暨铜川采风活动;12月3日,为了让全国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们了解陕西特色地域文化、感受陕西文化魅力,苗阜特别邀请了北京市曲艺家协会的艺术家们前往自己的家乡铜川采风……“NiaNia!”本着打造西北相声品牌的苗阜,在传统表演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不仅让沉寂已久的陕西相声重拾辉煌,更让陕西优秀文化大放异彩。

  王二妮:新生代陕北民歌领军人物

  她是从小就跟随乡里艺术团演出的小女孩,从1999年到2006年间捧回了十几个民族唱法的奖杯,并获得多个荣誉称号;她是2007年CCTV《星光大道》中令人瞩目的选手,成功打进年度决赛,并最终获得“无冕之王”称号。很少人想到,她后来成为了著名歌唱家王昆老师的徒弟,并于2015年12月成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她就是那个从陕北走出的“百灵鸟”,带给我们许多动听音乐的——王二妮。

  2013年,王二妮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2014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2015年初,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最年轻的理事;2015年12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个人演唱会《黄土地的诉说》。为了这次期待已久的演唱会,王二妮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寻找陕北民歌的根,她不光走访了贾平凹、刘文西、赵季平,还深入到最原始村落,搜集到很多好听的最原始的陕北音乐,希望能和现在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打造出一批新的好听的陕北民歌。王二妮。她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民歌歌手,在演唱陕北民歌的同时,也在思考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作为年轻一代演唱陕北民歌的歌手,我们和前辈们面对的是不一样的观众,这就要求我们在想法以及技巧上有推陈出新的地方,继而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本版稿件均为 高山 樊蓉 杨小玲整理

  本版人物排名以年龄为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