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在“走读”中品味历史与人生———读新版《走读周有光》(张森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8日09: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张森根

  最近有暇重读新版的长篇传记《走读周有光》(中国文史出版社),有些感想需要谈谈。

  我与周有光老先生结识多年,他是我始终崇敬的人物。他那超越百年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50岁之前他是银行家和金融学家,50岁至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至今是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在不同的领域均有辉煌的建树。我曾将周有光先生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一些主要贡献,归纳为“三论”,即科学的一元性、“双文化论”和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三分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周有光先生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葩,是当代中国人的骄傲。但要真正地走进周老的精神世界,不妨先读读陈光中先生的这部著作,它不啻是我们了解周老的一部基础读物和入门书。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走读周有光》让人感到有些与众不同。

  作者陈光中是一位工作态度认真的作家。十余年前他便与周有光、张允和夫妇相识,通过多次面对面的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亲自前往各地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先后走访了周有光生活和工作过的诸多城市或地区;同时,他还进行了扎实的案头工作,搜集整理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如此写下的这部书稿,并不局限于周有光先生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如作者所说:“力求在追寻周有光百年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探求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演化的脉络;把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命运投射在历史与社会的大背景下,与读者一起领略诸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应当说,《走读周有光》基本完成了这一任务。

  其实,“走读”并非陈光中的“发明”。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把这种方式用于人物传记的写作,应算新意。尤其是作者突破人物传记的传统套路,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笔法——“将‘走读’的过程及具体感受掺杂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力求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触动”,确属一种大胆的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与《走读周有光》联袂出版的,还有陈光中所著的另一部长篇传记《走读鲁迅》。同样是行程万里、“走读”诸多城市,采用的也是同样的笔法与风格,写的是另一位著名人物———原名“周树人”的文学巨匠鲁迅先生。

  说来也巧,“二周”的人生轨迹至少曾有两次交会,一次是在杭州,一次是在上海,二人的住处均近在咫尺。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阴差阳错,他们在现实中未曾相遇。如作者所说:“他们二人生辰相差25年,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这种所谓的‘交会’仅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若是凭借这些便要说明二人之间有些什么必然的联系,实在牵强。但是,在他们身上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都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责任感,都有特立独行的个性与人格,都有足够勇气敢说实话、说真话。我想,这也许与他们都曾有过‘从小康人家而堕入困顿’的经历有关,从而使他们对世人和世事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由此可以明白,为何在二册《走读》的封面,都采用了放大的人物头像,突出的是那两双不同的眼睛。一双是冷峻而犀利的,一双是温和而睿智的;前者聚焦于对旧时代的揭露与批判,后者则瞩目于对新世界的展望与期待。周树人的“硬骨头”精神,与周有光的“说真话”精神,是相通的。

  站在这样的角度去品读《走读周有光》与《走读鲁迅》,应有一些不寻常的滋味。

  《走读周有光》与《走读鲁迅》初版于2011年,有大陆与台湾两个版本。当时,“周有光”这个名字还鲜为世人所知,属于“小众化”的人物。新版《走读周有光》,除了对部分内容加以修订、在美术装帧上有所变化之外,还增加了作者陈光中所写的“续后记”。如他所说,4年之后的今天,周有光先生的知名度“似乎相当可观了”。

  但是,人们对周有光先生的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片面成分,以致陈光中先生不得不再次对“汉语拼音之父”的虚妄名头进行更正。他曾经说过:“周有光之‘光’,是思想之光、智慧之光、精神之光”;我们得以“借光”的,不仅是他的观点与思想,还有他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那就是:“坚持讲事实,讲常识,讲逻辑。”这一体会,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周有光先生的思想精髓,不无启迪的意义。

  (作者为中囯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